Thursday, January 31, 2019

24 個性格強項(24 character strengths)

A智慧美德
1創造力(Creativity)
2好奇(Curiosity)
3開明思想(Open-mindedness)
4喜愛學習(Love of Learning)
5洞察力(Perspective)

B勇氣美德
1勇氣(Bravery)
2堅毅(Persistence)
3誠實(Integrity)
4幹勁(Vitality)

C人道精神美德
1愛(Love)
2仁慈(Kindness)
3社交智慧(Social intelligence)

D正義美德
1公民感和團隊精神(Being an active citizen, socially responsible, loyal, and a team member)
2公正(Fairness)
3領導才能(Leadership)

E節制美德
1寬恕(Forgiveness and mercy)
2謙恭和謙遜(Humility and modesty)
3審慎(Prudence)
4自我控制與自我規範(Self-Regulation and Self-control)

F超越自我美德
1美麗和卓越的欣賞(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excellence)
2感恩(Gratitude)
3希望(Hope)
4幽默感和佻皮(Humor and playfulness)
5人生目標和信念(Spirituality)

Sunday, January 27, 2019

彼得潘症候群

丹·凱里 (Dan Kiley)
1不負責任:表現任性、散漫,過於自我中心,出了差錯老愛怪罪別人。
2缺乏自信:恐懼失敗,不敢勇於任事,面對挑戰會找藉口逃避。
3依賴心強:害怕孤單、寂寞,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滿足任何需求。
4難於堅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順或遭批評便易情緒化或放棄。
5關係障礙:與異性交往到需給予承諾時,便會臨陣脫逃,故不時更換伴侶,且對象越來越年輕,藉以緩解被要求結婚組織家庭的壓力。

《彼得潘症候群:長不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 1983)

Friday, January 25, 2019

六個美德(six classes of virtues)

美國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教授的正向心理,他的理論指出培養及發揮孩子的六個美德(six classes of virtues)
1智慧(Wisdom and Knowledge)
2勇氣(Courage)
3人道精神(Humanity)
4正義(Justice)
5謙恭節制(Temperance)
6超越自我(Transcendence)

Monday, January 21, 2019

喜歡(Likability)

1982年,美國杜克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科伊(John Coie)的實驗,從各個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中挑選一些孩子,分成了5種不同類型的孩子:

1. 被接受(Accepted)
這個人被提及「喜歡」的次數高,「不喜歡」次數低,表明大家喜歡他的比較多。

2. 被拒絕(Rejected)
表明不喜歡他的人比較多。

3. 被忽視(Neglected)
壓根就沒人想起來要寫他。

4. 有爭議(Controversial)
表明一部分人很喜歡他,一部分很很不喜歡他。

5. 一般人(Average)
顧名思義,就是特徵不明顯的那些人。

Friday, January 18, 2019

米奇·普林斯頓(Mitch J. Prinstein, Ph.D.)

埃默里大學心理系最高榮譽畢業,邁阿密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布朗大學臨床心理學訓練中心博士後研究,並為美國專業心理學委員會(American Board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認證的臨床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專家。

他曾任教於耶魯大學,開設該校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如何受歡迎」,每十個大一新生當中就有一個人修過這堂課。現任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心理系教授、臨床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主題包含人際互動模式、青少年危險行為,並在發展精神病理學領域中,專精研究同儕關係在憂鬱、自殘行為扮演的角色。

如何擁有好人緣:發揮好人緣的力量,擺脫成長的陰影,成為別人眼中最受歡迎的人
(Popular: the Power of Likability in a Status-Obsessed World)

Sunday, January 13, 2019

人氣(Popular)

1地位(status)
─個人是否名氣響亮、廣受眾人模仿、能夠使其他人臣服在他的意志之下;在青春期時,我們說這些人很「酷」。但是研究顯示,他們在日後出現各種問題的風險可能相當高。

2人緣(likability)
指的是那些讓我們感覺很容易親近、信任的對象,以及相處時能令我們快樂的人。

Friday, January 11, 2019

Monday, January 07, 2019

教師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

英國教育學者史登豪斯(Lawrence Stenhouse,1926-1982)於1975年提倡的「教師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
他對人文課程研究的鼓勵,一般學校教師有能力也應該從事研究工作的想法,實際的研究結果產出也明顯增加,且研究主題方向非常多元。

Friday, January 04, 2019

帕克‧巴默爾(Parker J. Palmer)

一九三九年生於芝加哥,為公誼會(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即貴格會)成員。
他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社會學博士後,投身社群組織工作,也於大學任教。
因為在各方面感到身心俱疲,遂前往一個貴格會的隱修中心,本想用一年時間休養生息,卻在那兒待了十一年,過著個人靜默、禱告、團體勞動生產,近乎修士般的生活,探索人生召命何在。
他曾兩度罹患臨床憂鬱症,深刻經歷到生命的上坡與下坡,光明與黑暗。

Tuesday, January 01, 2019

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 Bruner,1915-2016)

傑羅姆‧布魯納,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
1941年於哈佛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任教哈佛大學、劍橋大學與紐約大學。
1987年以「理解人類心靈的畢生貢獻」獲得學界至高榮譽的巴仁獎(International Balzan Prize)。
著作豐富,有《教育的歷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1960)、《論認知》(On Knowing, 1962)、《教學論》(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1966)、《實作的心靈,可能的世界》(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1986)、《意義的行動》(Acts of Meaning, 1990)、《教育的文化: 從文化心理學的觀點談教育的本質》(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1996)等。
在2002年出版的《普通心理學評論》(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調查中,布魯納在二十世紀中最常被引用的心理學家排行中排名第28。
2016年過世,享壽一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