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30, 2016

《交友論》

《交友論》,利瑪竇在1595年所著的一本書,主要講如何交友,深得明朝當時士大夫的讚賞。

Monday, November 28, 2016

瞿汝夔

瞿汝夔,字太素,江蘇常熟人。
尚書瞿景淳之次子。耶穌會士利瑪竇最親近的中國友人之一,汝夔跟利瑪竇學習《同文算法》、《渾蓋圖說》、《歐幾里得幾何》,將《歐幾里得幾何》第一卷譯成中文。皈依天主教。

Friday, November 25, 2016

徐光啟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諡文定。
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中國明朝末年儒學、西學、天學、數學、水利、農學、軍事學等領域學者,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天主教教友領袖和護教士,於崇禎朝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任上病逝於北京。

Monday, November 21, 2016

圖式治療(Schema therapy)

1993年,傑弗裡·E·楊(Jeffrey E.Young)及其同事創立的整合性理論,充分擴充套件了傳統認知行為的治療方法和概念。
圖式治療融合了認知行為、依戀、格式塔、客體關係、建構主義和心理動力學等理論,形成了豐富統一的治療模型。

Friday, November 18, 2016

現實治療法(Reality therapy)

1965年,現實治療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葛拉瑟醫生(William Glasser)所創的一種心理治療及輔導方法。
現實治療法的出現最主要因為威廉葛拉瑟對於傳統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感到無效,而且將案主視為心理病中無辜的受害者,令案主逃避改變行為的責任,威廉葛拉瑟認為這種治療方式浪費時間,故此開闢另一種治療方法。

Monday, November 14, 2016

延長暴露治療法(Prolonged exposure therapy)

1989年,Foa、Steketee與Rothbaum提出了延長暴露治療法。
以Lang(1977)的情緒處理理論中焦慮發展的概念為基礎,認為PTSD來自於記憶中會引起焦慮及逃避的害怕網絡(fear network),一定要讓個案「身歷其境」地暴露於創傷記憶中,才可以啟動害怕網絡,並進一步透過習慣化去重新詮釋創傷事件。

Foa, E. B., Steketee, G., & Rothbaum, B. O. (1989). Behavioural/cognitive conceptualisation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ehaviour Therapy, 20, 155±176.

Sunday, November 13, 2016

新海誠(Makoto Shinkai)

1她與她的貓(彼女と彼女の猫,She and Her Cat, 1999年)
2星之聲(ほしのこえ,Voices of a Distant Star, 2002年)
3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The Place Promised in Our Early Days, 2004年11月20日上映)
4秒速5公分(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5 Centimeters Per Second, 2007年3月3日上映)
5追逐繁星的孩子(星を追う子ども,Children Who Chase Lost Voices, 2011年5月7日上映)
6言葉之庭(言の葉の庭,The Garden of Words, 2013年5月31日上映)
7你的名字。(君の名は。,Your name., 2016年8月26日上映)

Tuesday, November 08, 2016

心智結構 (Forms of mind)

1魔幻心智(Magical childhood mind) (大部份都是兒童):
Jean Piaget 是首位指出兒童尚未能發展出「物體守恆 (durable objects)」概念的心理學家- 也就是世界上的東西其質量基本上是不會隨著時間而轉變。
「魔幻心智」是指在這段期間他們會認為這個世界是隨時在改變,而且其變化的規律是神秘而不可知的。如果我們想像在我們村子裡有一位成員擁有這種魔幻心智,那我們必須對他/她展開定期的監督,因為他還不能管控自己的行為,而且無法時刻記住那些需要遵守的律法。
他的成長任務就是要學習這個世界是如何在運作。

2以我為尊(The Self-Sovereign Mind) (年長一點的孩子,約七歲到十歲,青少年,但也包括一部分的成年人):
當孩子發現自己有一些信念與感覺是可以維持不變的(我喜歡巧克力但不喜歡土豆泥;我滑冰滑得很棒等等)。這個啟示讓他們認知到其他人同樣也會有他們持續不變的觀點與信念。他們這種實在的理解讓他們明白到昨天的規條也很可能就是今天的規條。
假如他們發現這些規條阻撓了他們想要獲得的東西,他們現在傾向於如何想盡辦法繞過這些規條。雖然現在他們對於他人的感覺與慾望具有看見或感知的能力,但要求他們因此而具有同理心仍是一件遙遠的事情,因為他們與其他人的關係仍屬於疏離的(距離感很大)。
當其他人的利益與「以我為尊」人的利益出現重疊時,他們才會有興趣顧及其他人的利益。他們願意遵守某些令他們煩厭的規條,主要是因為他們害怕被抓而非因為他們想要守法;當他們與朋友互不欺瞞,是因為他們害怕會被「以牙還牙」或遭到報復。處於此階段的孩子們(和成年人)是相對的自我中心(self-centered),因為這是他們唯一懂得如何善用的視角觀點。

3規範主導(The Socialized Mind) (年長一點的少年和大多數的成年人):
擁有此心智結構的人不再視其他人為利用的對象(即利用他人達到自身利益的手段)。他們發展出一種顧及他人需要而管控自己慾望的能力。相對於「以我為尊」的心智階段,他們現在能夠視自己的衝動與慾望為一種可以看見的客體。他們也能「內化」他人的情緒與感受於自己的感受系統裡,接受與擁護他們所重視的人或機構提供(例如,教會或政黨)的指引與守則。
他們可以展開抽象的思考,可以對其自身和他人的行為展開反思,以及願意為大於自己利益的事情進行貢獻。然而這種心智結構的最大限制,就是在於當面對他們所重視的人/事/概念(也可以是政黨、親屬、機構)時,他們會陷入一種被拉扯的兩難狀態而顯得不能決斷地作出決定。他們都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或社會角色上的期望,從而對自我需求欠缺意識。

4自主導向(The Self-authored mind) (部分成年人):
帶有「自主導向」心智結構的成年人除了能達致更多更豐富的「規範主導」心智層級所賦予的素質外,現在他們還能夠建立一個甚至能獨立於其人際關係的全新自我。
他們能夠將外在的觀點與想法視為「客體」,從而能夠檢視不同規條系統以至觀點想法,並能夠從中協調。那些擁有「自主導向」心智結構的人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規條系統,或所謂的自我治理系統(a self-governing system),用作為做決策或調解衝突之用。

5內觀自變(The Self-transforming Mind) (非常少數的成年人):
一個開始步入「內觀自變」心智結構的人,除了會擁有「自主導向」所有的素質之餘,他們還會去了解他們自己內在價值系統的限制,以至於能夠縱觀所有內在系統的局限。
他們並不會輕易地將事情用二元或兩極對立的方式來理解。他們更多會傾向於相信一般人所看到的黑白分明的事件之間-視乎觀察時的外在環境是較光還是較暗-有著不同深淺度的灰階存在著。

Changing on the Job: Developing Leaders for a Complex World - Jennifer Garvey Berge(2013)

Friday, November 04, 2016

多重模式治療(Multimodal therapy)

多重模式治療是指個體因為會在一生中需面對各種形式的困擾,因此需要有較廣較多向度的治療方式來協助;多重模式治療提供一個同時考慮個體本身及其所處的社會網路的整合評量及治療方式。   
進行多重模式治療,首先須作多重向度的評量,以確實了解個體的各層面,稱為BASIC ID程序。其層面包括:行為、情感、知覺、影像、認知、人際關係及藥物效應。
治療者對這七個層面進行澈底的評量,所獲得的基本資料,以及對各層面之間的交互作用的了解,如:個體某些行為是如何被其情感、認知、知覺所影響,或行為是如何影響個體的情感、認知及知覺等,均能提供治療者對個體及其所處的社會網路有完整及統合的了解。治療者依此形成的模式側面圖(modality profile),可據以設計符合個體需要的治療藍圖。   
多重模式治療中最重要的策略是追蹤,亦即治療者循跡追蹤出影響個體發生困擾的層面先後順序。如:有些個體的情緒困擾是先顯現於知覺層面(如:頭昏),然後個體對頭昏標上負向的認知(如:生病了),並同時產生負向影像(如:住院、痛苦狀),接著而產生不適當的行為(如:逃避),其發生的模式是:知覺-認知-影像-行為(SCIB)。但亦有的個體其發生困擾的模式是:行為-影像-認知-知覺(BICS)。各種不同的模式,其所運用的治療策略均不同。

Tuesday, November 01, 2016

正念認知治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正念認知治療法起源於英國的 John Teasdale、Mark Williams 與加拿大的 Zindel Segal 教授,這三位以治療憂鬱症著名的認知行為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治療師,為了研究如何預防憂鬱症復發,發現藉由卡巴金博士所創之正念減壓療法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來訓練人們以比較寬廣的視野、不批判的接納態度面對自己與世界,並透過正念修法看清「想法就只是個想法並非事實」,能夠協助人們從自己不斷反芻的、視野窄化的雜念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