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1, 2017

費爾史東(Robert W. Firestone)

心理學家費爾史東分析,人不誠實有可能的原因
1對真相感到羞愧(being ashamed of the truth)
2為了私利操縱別人(manipulating others for personal gain)
3怕惹麻煩(being afraid of getting into trouble)
4為了自尊(building up self-importance or self-esteem)
5惡意對待別人(having malice toward others)

Overcoming the Destructive Inner Voice

Friday, December 29, 2017

常年期主日第二篇讀經(宗徒書信)

甲年
格林多前書1-4
格林多後書
羅馬書
斐理伯書
得撒洛尼前書

乙年
格林多前書6-11
厄弗所書
雅各伯書
希伯來書2-10

丙年
格林多前書12-15
迦拉達書
哥羅森書
希伯來書11-12
費肋孟書
弟茂德前書
弟茂德後書
得撒洛尼後書

Monday, December 25, 2017

復活期福音

復活主日的福音,選自若望所載的空墓事跡。但也可選用守夜的福音,而在復活主日黃昏彌撒中,選用路加所載的厄瑪烏事跡。第一篇讀經則選自宗徒大事錄,這經書將在整個復活期內,代替舊約讀經的位置。而復活主日的宗徒書信,則取自保祿論如何實踐教會的逾越跡。
復活期首三個主日的福音,都是講論復活基督的顯現。第四主日讀基督善牧,而第五、六、七主日,則選讀若望所載的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言論及祈禱。
第一篇讀經,則以三年循環的平行漸進方式,選讀宗徒大事錄:初期教會的生活、作証及成長。
至於宗徒書信方面,甲年讀伯多祿前書,乙年讀若望一書,丙年讀默示錄。這些選讀非常適合這時期,充滿雀躍的信德和穩妥的望德。

Friday, December 22, 2017

逾越節三日慶典福音

聖週四晚上彌撒,紀念基督在逾越節晚餐中,為門徒洗腳的感人事跡,亦誦讀保祿所論的基督徒逾越奧跡-感恩祭。
聖週五紀念主受難的禮儀,以若望所載的受難始末為焦點。依撒意亞先知宣告上主的僕人,藉自我奉獻於天父而成了唯一的大司祭。
復活節的守夜禮儀中,共安排了七篇舊約讀經,論天主在救恩史中的奇妙工程。另有兩篇新約讀經,包括聖保祿論基督徒的洗禮是基督復活的聖事,及按對觀福音宣佈主的復活。

Monday, December 18, 2017

四旬期主日福音

四旬期的福音選讀有以下安排:第一、二主日,分別按三部對觀福音,論耶穌受試探及耶穌顯容。其後的三個主日,甲年分別論撒瑪黎雅婦人、胎生瞎子及復活拉匝祿。由於這三篇讀經對基督徒入門禮有重大意義,也可在乙年和丙年誦讀,尤其在有慕道者的團體內。否則仍選讀特為乙年及丙年安排的福音,即若望福音中論基督將藉十字架及復活受顯揚,及路加論皈依。
受難主日的聖枝遊行,福音選讀取自對觀福音,有關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記載。彌撒則按三年循環選讀對觀福音所載的受難始末。舊約選讀是有關救恩史,這是四旬期專有的教理材:由救恩史的開始,直至應許新約為止。宗徒書信則盡量配合福音及舊約的主題。

Friday, December 15, 2017

聖誕期主日福音

聖誕守夜及聖誕節三台彌撒的讀經,全按羅馬禮儀傳統。
聖誕節八日慶期內的主日(聖家節),福音是有關耶穌童年,而其他讀經是論家庭生活的德行。
聖誕節第八日,是天主之母節,讀經是有關童貞天主之母及耶穌聖名。
聖誕節後第二主日,專論聖言降生的奧跡。
主顯節的舊約選讀及福音,沿用羅馬傳統;而宗徒書信則論萬民蒙召得救恩。
主受洗節的讀經,是論及這事的奧跡。

Monday, December 11, 2017

將臨期主日福音

主題:
主在末日的來臨(第一主日)
洗者若翰(第二、三主日)
耶穌誕生前的事跡(第四主日)

舊約選讀來自有關默西亞及默西亞時代的預言,尤其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
宗徒書信則選自與將臨期各主題有關的勸諭和宣講。

Friday, December 08, 2017

丙年(路加年)

路加福音講述耶穌由加里肋亞至耶路撒冷的旅程,這旅程將以宗徒大事錄中教會由耶路
撒冷走向全世界的旅程作完結。
丙年福音如實地發揮了路加的「旅程敘述」(路9-19),這是耶穌走向死亡、復活和回歸天父的旅程(見第十三至三十一主日)。
然而路加所描寫的旅程,並非根據地理或年序而寫成。
這旅程尤其是教會與每位信友走向苦難與光榮的旅程。

Monday, December 04, 2017

乙年(馬爾谷年)

馬爾谷福音專注於耶穌本身。
馬爾谷按次序記載耶穌在加里肋亞、加里肋亞以外及耶路撒冷
的傳教活動。
全書轉捩點是耶穌問門徒的話:「你們說我是誰?」伯多祿明認耶穌,是馬爾谷的核心。
乙年讀經緊隨馬爾谷的記述安排,只是在第十七至二十一主日,加插了若望福音第六章的「生命之糧言論」。
這安排補充了谷所載耶穌對自身的逐步啟示,也令若望福音第六章的重要言論得以發揮。

Friday, December 01, 2017

甲年(瑪竇年)

瑪竇福音共載有五篇大言論(5:1-7:29; 9:35-11:1; 13:1-53; 18:1-19:2; 24:1-26:2),這將是彌
撒講道的主要焦點。
福音作者在各篇言論之間,加插了敘述部分,令全本福音有了貫徹
的脈絡,作為各篇言論的上下文語境。

Thursday, November 30, 2017

帕斯卡的賭注(Pascal's Wager)

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在《思想錄》(法語:Pensées)提出帕斯卡的賭注。
上帝可能確實存在:
1信者
a上帝存在
無限收益
b上帝不存在
損失享受
2不信者
a上帝存在
無限損失
b上帝不存在
享受

Monday, November 27, 2017

威廉·莫爾頓·馬斯頓(William Moulton Marston)

193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莫爾頓·馬斯頓(1893年5月9日–1947年5月2日)是收縮壓測試的首創者,致力推動測謊機在法庭等領域的應用。
1938年,他出版了《測謊機測試》(The Lie Detector Test)一書,闡述測謊機原理和應用。
馬斯頓創作(受其妻子啟發)的漫畫角色神奇女俠,其擁有的武器是誠實套索(Lasso of Truth)。

Marston, William 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hanges in Dece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117-163.

Friday, November 24, 2017

保持好奇的7種方法

1保持傻勁(Stay foolish)
2建立資料庫(Build the database)
3當隻刺狐狸(Forage like a foxhog)
4提出大哉問(Ask the big why)
5學習思察家(Be a thinkerer)
6多見多怪(Question your teaspoons)
7把謎題變成玄秘(Turn puzzles into mysteries)

重拾好奇心--讓你不會被機器取代的關鍵( Curious—The Desire To Know and Why Your Future Depends on It)
伊恩‧萊斯里(Ian Leslie)

Monday, November 20, 2017

享樂適應(hedonic treadmill)

2000年,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享樂適應,指當環境的改變給人帶來快樂時,人們通常會很快習慣環境的改變,恢復到平常的快樂程度。

Kahneman, Daniel (2000). "Experienced utility and objective happiness: a moment-based approach"

Friday, November 17, 2017

消費組合

1.「固定」+「需求」型支出,例如:「你買了車,而你每年都必須為了這台車支出一筆保養費,還有你每個月的油錢、停車費……等。」

2.「可變」+「需求」型支出,例如:「你突然生了一場大病,所以你必須花一大筆費用在醫療上頭。」

3.「固定」+「欲望」型支出,例如:「你習慣每天都去星巴克喝杯拿鐵,需要花上一百多塊錢。」

4.「可變」+「欲望」型支出,例如:「你在出國旅遊時的衝動消費。」

Monday, November 13, 2017

消費模式

喬治亞大學麥特·葛倫(Matt J. Goren)博士將人們的消費模式分成了四種類型
1固定型支出(fixed expenses)
2可變型支出(variable expenses)
3欲望型支出(wants expenses)
4需求型支出(needs expenses)

Friday, November 10, 2017

幼年經驗失憶(infantile amnesia)

1910年,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幼年經驗失憶」。
原來,發育不完全的海馬體使我們喪失長期記憶的能力。

Freud, Sigmund (1910). "II". 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Sexual Theory. New York: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Publishing Company.

Monday, November 06, 2017

童年失憶症(childhood amnesia)

1893年,心理學家卡洛琳.麥爾斯(Caroline Miles)提出「童年失憶症」。
小孩子和嬰兒不能適當地理解或是辨別,他們沒有任何架構幫助他們了解哪些東西是他們應該試著記住的,哪些應該要忘記。


Miles, C. (1893). A stud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6, 534- 558.

Friday, November 03, 2017

崔弗斯–威勒德假說(Trivers-Willard hypothesis)

在艱困時期,天擇有利於養育女兒,生活條件好時則有利於養育兒子。
這種失衡現象在一夫多妻的社會裡更為顯著,例如肯亞鄉下,一個男人可與多個妻子養育兒女。在這樣的社會中,男孩子長大後可能成為強壯、受歡迎、擁有許多妻小的男人,也可能一無所有。因此,家境富裕、有條件投資在兒子身上的父母,理當投資在兒子身上,因為這個賭注能讓他們有更多孫子。相反地,貧困的父母則不該大量投資在兒子身上,因為他們的後代一開始就處於社會經濟階層的底層,不大可能得到回報。對於這些家庭,養育女兒是比較安全的賭注,因為只要她們能活到成年,就可能產生後代。

Trivers, R. L.; Willard, D. E. (1973). "Natural selection of parental ability to vary the sex ratio of offspring". Science179 (4068): 90–92. 

Wednesday, November 01, 2017

神奇女俠(Wonder Woman)

亞馬遜(Amazon)天堂島黛安娜公主(Princess Diana of Themyscira)。
本名為黛安娜·普林斯(Diana Prince),源自羅馬神話中月亮與狩獵女神的名字。
首次登場於《群星漫畫》(All Star Comics) #8(1941年十月)。

武器:
恭順之鐲(Bracelets of Submission)

Tuesday, October 31, 2017

聖雅風(St. Alphonsus Rodriguez)

聖雅風,1533年在西班牙塞高維亞出生。因父親逝世太早,中斷學業,承繼家庭布商的經營,1560年左右結婚。夫人及子女相繼逝世後,於1571年加入耶穌會為輔理修士,同年被派往馬約卡島,巴爾瑪城耶穌會學院,服務四十六年,直至逝世前的大部分時間擔任守門職。在那裡結識聖伯鐸‧克拉威,激發他前往南美洲傳教。他經歷了長期精神奮鬥,也由天主獲得無比的特恩,1617年,逝世於巴爾瑪城。1888年列入聖品,他以忠信、和善、及與尋求他指導的學生之友誼受人追念。

Sunday, October 29, 2017

浪矢雜貨店的奇蹟

東野圭吾的懸疑小說。
推理小說之外的選擇。
據說是最令人感動落淚的作品。
解憂雜貨店的交會:
三名小偷、立志成為歌手的少年、浪矢雜貨店的老闆、聽著披頭四的少年、迷惘的女孩。
一個夢想。

Wednesday, October 25, 2017

罪與毒

天主教有七宗罪;佛家有三毒。
貪是相同的惡行。
貪是指過度熱衷於追求金錢或權力的優越;貪是三有的愛取與耽嗜,唯終受挫。
怒和瞋是同樣的惡行。
怒是歪曲公義為復仇和憎恨;瞋是憤恚。
慾與癡是同一樣惡行。
慾是指過份重視肉體的滿足,忽略自己的心靈;癡是過份愛慕別人,貶低自己。
同樣忽視自己的感受,沒有感恩自己的好處。
富有天下,喪靈何益?是鮑神父在中三時所教。
在今時今日,別饒意義。
感謝天主。
註:癡即無明。

Monday, October 23, 2017

新不如舊

學校的OLE,請來新一代詞人陳詠謙教填詞。
陳詠謙多才多藝:教填詞丶教賞詞丶教意景丶教人生。
我在二千年後較少買碟:一來包裝麻煩丶二來歌曲不是我杯茶;陳詠謙教會我去嘗試接受新事物,而我見到學生對一些新歌曲都瑯瑯上口,決定嘗試一些新歌曲。
PS其實老師對學生,老闆對員工都是如此,何不嘗試接受一下?
感謝學校。
感謝天主。

Friday, October 20, 2017

張惠妹

烏托邦巡唱自2016年始,正是張惠妺踏入歌壇20年。
1996年,我不在香港,錯過了張惠妹的崛起。循序漸進,她出道一年,出了三張大碟;1998年,她獲得叱吒金獎,開了首個六場的演唱會。
朋友喜歡張惠妹,我買了張惠妹第六個演唱會ameizing 給朋友;朋友沒有藍光,唯有自娛,教人驚喜。
現場觀看,張惠妹的力量和感染力異常強大。

Monday, October 16, 2017

電視劇

和汪明荃慶祝七十生日。
大家奇怪為什麼我會看汪明荃。
其實,我的第一盒卡式帶就是京華春夢。
在明園西街買的。
八十年代,人人電視機送飯。
一個好時代。
據汪明荃所說,她因遭台灣封殺,淡出劇組,之後亦冇人可以代替她了。
汪明荃又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
落花飛盡碎。
PS 在英皇道遇過汪明荃,她還跟小表弟打招呼。

Friday, October 13, 2017

德蘭修女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德蘭修女
If you are kind, people may accuse you of selfish, ulterior motives. Be kind anyway.

Monday, October 09, 2017

失而復得

十二天朝聖結束了。
三年前一樣的行程,令媽媽感到平安和喜樂。旅程結束後,她渴望再走一趟。故此,我們今年再走一回依納爵的足跡。
以平常心去今年的朝聖。沒有甚麼渴望,卻有很多unexpected expectations 。
跟隨家庭團友,去了(Zarautz)海灘和阿斯佩蒂亞(Azpeitia)嘉年華;去了慕名已久的高第聖家堂。
Repetition 是依納爵的靈修方法。重訪朝聖地方,觀察了很多之前錯失的事物,在萬事萬物尋找天主。
每天的彌撒和祈禱中,重拾了繁忙中失去的靜默;在依納爵九日敬禮中,默觀朝聖之路和更了解依納爵靈修。
重遇了兩個西班牙朋友Santi 和Carlos;認識了新團友。
感謝嘉神父丶梁神父丶許女士和Carlos。
感謝天主。

Friday, October 06, 2017

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

有些人每逢到了某個季節(最多是冬季),就會嚴重抑鬱。
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吸收陽光的能量過少,導致體內多方面功能失衡。

Sunday, October 01, 2017

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

社會學家David Livermore
文化智商
在各種文化背景下有效運作的能力。

Saturday, September 30, 2017

回憶高峰(reminiscence bump)

中老年人會將年輕時(10~30歲)的記憶放大,包含自身的事,也包含周圍與世界發生的事。

Friday, September 29, 2017

賽局教養法(The Game Theorist’s Guide to Parenting)

我切你選:不用任何數學就可公平分配,而且皆大歡喜
競價拍賣:用家事來競標,輕鬆解決誰先來的大難題
囚徒困境:一旦開始合作,日後便會更常合作
最後通牒:孩子厭惡不公,卻又深受不公平吸引
祭出末日機器:雖然按鈕不在你手上,但該處罰時一定會發生
降低說謊誘因: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須養成追問細節的習慣
多數決困境:少數難以服從多數時,隨機獨裁者就派上用場了
新版棉花糖實驗:孩子是否有忍耐力,跟大人是否值得信任有關
及早培養同理心:孩子四歲就懂善待對自己慷慨的人,八歲開始有正義感,也是這個年紀,大人可以有效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雷伯恩(Paul Raeburn) & 佐曼(Kevin Zollman), The Game Theorist's Guide to Parenting: How the Science of Strategic Thinking Can Help You Deal with the Toughest Negotiators You Know--Your Kids

Monday, September 25, 2017

聖若瑟‧畢納德利(St. Joseph Pignatelli)

聖若瑟‧畢納德利,1737年生於西班牙撒拉哥沙城的貴族家庭,1753年加入耶穌會,1762年晉鐸後,在故鄉本城最貧苦人中從事使徒工作;當1767年嘉祿三世從西班牙驅逐耶穌會士時,若瑟成為遭放逐會士們的長上,領導他們前往義大利。
1773年耶穌會被鎮壓消滅後,他繼續與遭放逐的耶穌會士維持聯繫,專心致力於復興的工作;自1803年直到逝世,任意大利省會長。因著他的愛德、和藹及其他德行,到處受人愛戴,三年後逝世,耶穌會終於全面重建。1954年被列入聖品,他以和善、謙卑、溫文,以及不畏縮的勇毅,致力於維繫遭放逐同伴的心神合一,為人追念。

Friday, September 22, 2017

露德聖母(Our Lady of Lourdes)

1858年,聖母瑪利亞在法國露德(Lourdes)一個山洞裡,自二月十一日直至七月十六日,連續十八次顯現給十四歲的伯爾納德(Bernadette),邀請她作自己的使者,按照所給予的指示,請求罪人悔改。聖母也希望顯現的地方成為大家祈禱和朝聖之所。就在聖母顯現在伯爾納德面前,說了:「我是無玷始胎」之前三年(1855),教宗碧岳九世剛剛宣布了關於聖母的信理。
不久以後,山洞附近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聖母大殿,落成典禮時,教宗碧岳九世派欽使向聖母像行加冕禮,並視露德大殿為御座堂;教宗良十三世則下令在梵蒂岡的花園內,修建一座露德山洞。

Monday, September 18, 2017

聖法伯爾(Peter Faber)

聖法伯爾,1506年生於法國,少年時牧養父親的羊群,1525年往巴黎求學,與方濟‧薩威、依納爵‧羅耀拉同居一室,成為依納爵召募的第一位同伴。

1534年7月領受聖秩聖事,成為耶穌會第一位司鐸,同年8月15日在蒙瑪特教堂奉獻彌撒,他與同伴在聖祭中誓發貧窮願並前往聖地。1537年因戰事未熄,無法從威尼斯啟航,依納爵前往羅馬。教宗保祿三世任命他在羅馬的大學講授聖經,然後派他到德國參與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交談;他也巡訪西班牙與葡萄牙,首先使耶穌會在上述國家為人所知。

他被任命為特利騰大公會議的宗座神學家,但於1546年8月1日前往特利騰,順道在羅馬拜訪依納爵時逝世,1872年被列為真福,教宗方濟各於2014年12月17日册封爲聖人,向普世教會推廣對這位新聖人的敬禮。法伯爾以巡訪歐洲各地,推動天主教會的革新,及擅長於神操指導,受人景仰。

Friday, September 15, 2017

聖達義(St. Stanislaus Kostka)

聖達義,1550年生於波蘭貴族之家,1564年在維也納耶穌會院研讀古典文學,他蒙聖母召叫加入耶穌會。預期父親的反對,1567年潛離維也納,徒步前往德國,在該地見聖伯鐸‧嘉尼修,得到指示轉往羅馬,蒙聖方濟‧博日亞准許進入初學院。嘉尼修的推薦信上稱揚這個青年:「我們對他寄予厚望」。1568年8月15日,年十八歲,逝世於羅馬,1726年被列入聖品,雖然年紀輕,卻以慷慨的心及成全的聖德,受人懷念。

Monday, September 11, 2017

聖嘉尼修(St. Peter Canisius)

聖嘉尼修,1521年生於今荷蘭的奈美根,在德國科倫專心讀書,及與伯鐸‧法伯爾接觸後,在1543年加入耶穌會,並於1546年晉鐸。因教宗保祿三世的要求,受派前往德語區域捍衛天主教,免受改革派的攻擊。以深入淺出的宣講、在大學的講演及著作,維護並堅強天主教信仰;勤奮工作,著作甚豐,其中《要理》一書尤為傑出,1579年12月21日逝世於瑞士富利堡。
1921年教宗庇護十一世將他列入聖品並尊為教會聖師,聖人在辯論中溫文有力的宣講,及善用著作,以推動天主教會在特利騰大公會議後的革新,常被後人津津樂道。

Friday, September 08, 2017

聖若瑟‧盧比奧(St. Joseph Mary Rubio)

聖若瑟‧盧比奧, 1864年生於西班牙,幼年時進入修院,1887年晉鐸成為教區神父,首先從事鄉村牧職,然後回到馬德里在修院執教,並任教區秘書。
1906年在格那達加入耶穌會,完成培育後回到馬德里從事牧職;自1911年直到逝世,擔任宣講、靈修指導的工作,他是馬德里受人喜愛的聽告解司鐸,每天用無數時間聽告解指導人靈,他的講道淺顯而誠懇,極受教友歡迎。他是窮人和被遺棄者的慈父,經常訪問貧民窟,向窮人宣講,曾培育許多在俗的使徒,以便更有效地因應他們的需要。1929年5月2日逝世,1985年列入真福,2003年5月列入聖人品位,他被譽為「馬德里宗徒」及「窮人的慈父」。

Monday, September 04, 2017

道路之母(Madonn della Strada, Our Lady of the Way)

耶穌會在羅馬的第一座教堂,稱為「道路之母」。聖依納爵與他的初期同伴,時常前往「道路聖母」教堂聖母像前,敬禮榮福童貞瑪利亞,奉獻彌撒、聽告解、宣講,並教導兒童道理,該教堂的本堂神父因著他們的傳教熱誠,於1542年加入耶穌會,並請求教宗將教堂隸屬耶穌會的管轄。
據說,聖依納爵對這道路聖母像,懷有特殊的孝愛之情,在這聖像前傾心祈禱,習慣在道路聖母像前,奉獻彌撒聖祭。聖依納爵對「道路之母」像的孝愛之情,以後為眾多耶穌會聖人效法並延續,例如:聖伯鐸‧嘉尼修、聖方濟‧博日亞、聖羅伯‧伯敏、聖磊思‧公撒格、聖若翰‧伯滿及其他許多聖德傑出之士。
「耶穌聖名大堂」建造完成後,迎奉這道路聖母像於新建大堂內,接受民眾的熱烈敬禮。「道路之母」的尊號,使人憶起及延續依納爵朝聖者的生命歷程,並以耶穌會做為「通往天主的道路」的自我認同,一如耶穌的話語:「我是道路、真理及生命」。

Friday, September 01, 2017

真福若瑟‧安琪達(Bl. Joseph de Anchieta)

真福若瑟‧安琪達,1534年3月19日,生於西班牙加納利群島的特納利夫市 (Tenerife) ,1551年5月1日加入耶穌會葡萄牙省,二年後派往南美洲的巴西,四十四年向當地原住民宣傳天主聖言,獻身增進他們的福祉,在各方面尋求散播福音真光,他一生鞠躬盡瘁,夜以繼日地從事多方面的使徒工作。

1566年晉鐸,先後出任不同傳教區會院院長,十年後出任整個巴西傳教區的省會長,在任期間,表現出是一位明智的長上與傑出的領袖,他編輯當地語言文法,是以當地語言出版「要理」的先鋒,1597年6月9日逝世於肋理地巴城 (Reritiba)。為榮耀安琪達,此城改名為「安琪達城」。

他是一位真正的使徒及傳教士,表現出偉大的才能,致力於原住民的牧民工作;因其勤勉不懈的傳教精神,被稱為「巴西使徒」;他精通當地圖比語,並以圖比語與葡萄牙語為傳教區學校撰寫劇本,因而被公認為「巴西文學之父」。

Thursday, August 31, 2017

聖磊思(St. Aloysius Gonzaga)

聖磊思於1568年生在義大利芒都亞附近,是公撒格‧費迪南公爵的長子,被陶冶具貴族氣質,在卡斯提里、佛羅倫斯、蒙諾及西班牙宮廷充當貴族侍衛數年。自孩童時便虔誠而克己,九歲時,在佛羅倫斯聖母祭台前矢發貞潔永願。

磊思在家庭強力的反對下,仍然追求耶穌會聖召,長期奮鬥後得蒙父親許可,放棄貴族特權,於1587年加入耶穌會。因照顧瘟疫的病人而被感染,健康受損,1591年病逝羅馬。教宗本篤十三世於1726年將磊思列入聖品,三年後宣布他為青年主保,特別是學生主保。磊思以其尋求成全的理想,貫徹理想的毅力,及聖潔的生活為人所紀念。

Monday, August 28, 2017

真福亞爾伯‧伍道達(Bl. Albert Hurtado-Cruchaga)

真福亞爾伯‧伍道達,1901年生於智利的 Vina del Mar 城。早年經驗了貧困,從青少年時期便關心在聖地牙哥貧民窟的窮人,常在週日下午幫助他們。

當他取得了法律學位後,1923年加入耶穌會,分別在智利、西班牙及比利時接受鐸職訓練。1933年晉鐸後,於1936年返回智利,在耶穌會大學教書,領導避靜,曾任「天主教進行會」全國指導司鐸。

1944年組織「基督之家」,為聖地牙哥許多無家可歸者建立庇護所,並寫作闡釋教會的社會訓導,1951年健康惡化,次年本日死於癌症。1994年被列入真福,伍達道以其仁愛、對窮人表現基督般的愛、及對教會社會訓導的忠信,受人追念。

Friday, August 25, 2017

聖伯鐸‧克拉威(St. Peter Claver)

聖伯鐸‧克拉威,1580年在西班牙出生,1596年在巴塞隆納大學研讀文學,1602年進入耶穌會,因著與馬約卡島耶穌會學院的守門修士聖雅風‧羅德里格的神修交談,蒙受了傳教士的聖召。1610年前往南美洲,1616年在哥倫比亞迦太基納晉鐸,在此地直到逝世,在黑奴中從事使徒工作。

1622年當他宣發末願時以「伯鐸‧克拉威,永為奴隸的奴僕」簽名,他因照顧剛由非洲運抵迦太基納的黑奴,健康受損,1654年9月8日逝世。

1888年被列入聖品, 1896年被尊為黑人傳教區的特別主保,克拉威因對最小兄弟的無比愛心,及致力於克服種族的藩籬與憎恨而被敬禮。聖伯鐸‧克拉威(St. Peter Claver),1580年在西班牙出生,1596年在巴塞隆納大學研讀文學,1602年進入耶穌會,因著與馬約卡島耶穌會學院的守門修士聖雅風‧羅德里格的神修交談,蒙受了傳教士的聖召。1610年前往南美洲,1616年在哥倫比亞迦太基納晉鐸,在此地直到逝世,在黑奴中從事使徒工作。

1622年當他宣發末願時以「伯鐸‧克拉威,永為奴隸的奴僕」簽名,他因照顧剛由非洲運抵迦太基納的黑奴,健康受損,1654年9月8日逝世。

1888年被列入聖品, 1896年被尊為黑人傳教區的特別主保,克拉威因對最小兄弟的無比愛心,及致力於克服種族的藩籬與憎恨而被敬禮。

Monday, August 21, 2017

真福方濟‧葛拉岱(Bl. Francis Garate)

真福方濟‧葛拉岱,西班牙籍,生於1857年,小學畢業後,於1871年在耶穌會公學充當傭工。

1874年加入耶穌會成為輔理修士,自1877年至1885年,在瓜地亞一所耶穌會學院擔任護士和更衣所助理的職務,最後在畢爾堡大學作守門者,共約四十年,以至逝世。無人不知他的和善、謙卑、祈禱的精神,1929年逝世。

1985年被列為真福,他傑出的愛德、勤勞、禮貌為後人追念。

Friday, August 18, 2017

聖羅伯‧伯敏(St. Robert Bellarmine)

聖羅伯‧伯敏,1542年在意大利出生,1621年逝世於羅馬。1560年進入耶穌會,相繼在羅馬、帕都亞及魯汶求學,1570年晉鐸後在魯汶擔任神學教授,而後擔任羅馬學院的院長及教授、拿坡里省會長。
1597年教宗克來孟八世任命他為神學顧問,二年後受命為樞機主教,從1602年到1605年出任加卜亞教區主教,後來被教宗保祿五世召回羅馬。聖人以神學著作捍衛教會及教會的訓導,並為教友編寫要理問答。
1930年列入聖品,次年被尊為教會聖師,是當代傑出神學家,以其對真理的獻身,辯論中的愛德,及生活的簡樸,受後人追念。

Monday, August 14, 2017

聖方濟‧博日亞(St. Francis Borgia )

聖方濟‧博日亞,1510年在西班牙,瓦倫西里王國剛地亞出生,是博日亞公爵若望的長子,在他表兄皇帝嘉祿五世的宮廷,接受完整的教育。

1529年娶妻,育有子女八人,1542年繼承父位為博日亞公爵。1546年夫人逝世後,他決志加入耶穌會並被接納,安排兒女婚姻後,拋棄公爵地位,研讀神學;1551年晉鐸,在西班牙及葡萄牙工作,1565年被選為第三任總會長。

在會士的陶成、靈修生活、設立學院及建立傳教區等各方面,功績卓著。1572年9月30日,逝世於羅馬。1671年被列入聖品,博日亞以其祈禱精神及謙卑著稱,單單只為基督而生活,甘心放棄世俗的一切。a

Friday, August 11, 2017

真福雅格‧聖維道萊(Bl. James Aloysius de San Vitores)

真福雅格‧聖維道萊,1627年生於西班牙,家世極為顯貴,十三歲時,克服父親的阻擋,進入耶穌會,自初學始,便因虔敬熱心和天資聰穎,而出人頭地,並渴望到外方傳教。

1651年晉鐸,第三年卒試後,曾在大學執教及從事其他使徒工作,1659年總會長倪克爾終於准許他前往菲律賓傳教。
1660年告別祖國,到達墨西哥。二年之久勤勞不懈於傳教站及街頭的宣講,最後乘船赴菲律賓。

自1662年至1666年,曾為初學導師,大學教務主任和神學教授,懷著極大的神火,在當地從事使徒工作。當新的福傳工作要在拉東群島(今馬里亞納群島)展開,他受派遣領導這項新使命,克服了種種困難,於1668年抵達關島,四年之久,他在那裡經歷了傳教士的欣慰和痛苦。

1672年當他在訪問土蒙村時殉道,是他首批皈依領洗教友中之一人起來反對他,殺害他之後拋入大海。1985年被列入真福,他以為原住民宣揚天主聖言的傳教熱忱而被紀念,被稱為「馬里亞納使徒」。

Monday, August 07, 2017

聖若望‧歐吉威(St. John Ogilvie)

聖若望‧歐吉威,1579年生於蘇格蘭,父母是貴族,屬於基督教喀爾文派的信徒,年少時赴歐洲大陸接受教育,在魯汶的蘇格蘭學院就讀時,改宗成為天主教徒。

1599年11月5日加入耶穌會,在接受正規培育後,於1606年在巴黎晉鐸,最後在持續地懇求後,蒙允返回祖國服務羊群,但他的牧民工作僅維持十一個月,1614年10月4日在格拉斯哥受人出賣,被逮捕而中止。在遭受非常的酷刑後,1615年3月10日受審判,以否認國王在教會事務上的至高統治權而被控告,以叛國罪名受絞刑而死。

1976年被列入聖品,歐吉威以他堅持教宗在精神事務上的首牧權,而被人紀念。

Friday, August 04, 2017

聖若翰‧伯滿(St. John Berchmans)

聖若翰‧伯滿, 1599年在比利時出生,1612年起在麥克琳研讀古典文學,1616年蒙准進入耶穌會,1618年被派往羅馬繼續深造;在羅馬學院勤勉向學,以致健康惡化,於1621年8月13日含笑而逝,1888年被列入聖品。
所有認識他的人,都非常喜愛他忠貞的虔誠和真實的愛德,他即使在最平常的事情上,都懷著恆常的愉快,及強烈承行天主旨意的渴望。

Tuesday, August 01, 2017

伯鐸• 雅魯伯 (Fr Pedro Arrupe SJ)

伯鐸• 雅魯伯 (1907-1991)是在聖依納爵之後,第一位成為耶穌會總會長的巴斯克人。
入修會之前他原本是醫生,入會後加入了耶穌會日本省。當美國軍隊在1945年8月用原子彈摧毀廣島時,他是廣島郊區耶穌會初學院的導師;面對災難,他積極組織會士和教友們,一起照顧廣島的許多災民。 後來他被任命為日本省的會長,並於1965年被選為耶穌會總會長。
 他是位能鼓舞和啓發人的領袖,且因著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推動及影響,而被人們廣泛地尊為耶穌會的「再創者」。他成為宣講和平與正義的倡導者,他認為和平與正義是現代世界福傳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他在1981年因中風而癱瘓之前,他創立了耶穌會的難民服務組織,現在分佈於全球50多個國家。

Monday, July 31, 2017

第九宗罪

教宗額我略一世(Pope Gregory I)將八宗罪減至七宗罪,將虛榮併入驕傲;憂鬱併入懶惰,加入第九宗罪:
嫉妒

Friday, July 28, 2017

八宗罪

希臘神學及哲學的修士埃瓦格里烏斯·龐帝古斯(Evagrius Ponticus)定義八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
1暴食
2迷色
3貪婪
4憂鬱
5忿怒
6懶惰
7虛榮
8驕傲

Monday, July 24, 2017

懶惰(sloth)

逃避現實。
但丁:「未能全心,全副精神,盡全人之心靈愛上帝」。
( 德22:1-2)

Friday, July 21, 2017

貪饕(gluttony)

佔有比所需更多的欲望。
但丁:「過度熱衷於追求金錢或權力的優越」。
( 德27:30-34)

Monday, July 17, 2017

嫉妒(envy)

惱恨擁有比自己豐富資產的人。
但丁:「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擁有者」。
 (羅12:14-15)

Friday, July 14, 2017

忿怒(wrath)

憎恨他人。
但丁:「歪曲公義為復仇和憎恨」。
(德1:28-29)

Monday, July 10, 2017

迷色(lust)

放縱自己的慾望。
但丁:「過份愛慕對方」。
 (默21: 8)

Friday, July 07, 2017

慳吝(avarice)

沉迷享樂。
但丁:「過份貪圖逸樂」。
(路6:38)

Monday, July 03, 2017

驕傲(pride)

最嚴重的罪惡,包括對上帝不敬、對他人凶殘。
但丁:對自己資產的喜愛變質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擁有者的欲望。
(德10:6-22)

Saturday, July 01, 2017

聖巴比亞(Saint Papias)

聖巴比亞(約70年-155年)小亞細亞夫黎基雅(Phrygia)耶辣頗里城(Hierapolis,現今土耳其的棉花堡Pamukkale)主教,是若望的門徒、力康(Polycarpus)的同工。
他的著作有五冊,但都被引述在依勒內(Irenaeus of Lyons)與歐瑟伯(Eusebius of Caesarea)的著作中。
資料包括口述傳統、傳說的解說、福音資料,也提供《馬可福音》及《馬爾谷福音》的起源洞見。

Friday, June 30, 2017

剝奪實驗

1954年,加拿大貝克斯頓(Bexton)、赫倫(Heron)、斯科特(Scott)於實驗室進行剝奪實驗。

Effects of decreased variation in the sensory environment.
Bexton, W. H.; Heron, W.; Scott, T. H.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Revue canadienne de psychologie, Vol 8(2), Jun 1954, 70-76.

Monday, June 26, 2017

感覺剝奪(sensory deprivation)

簡單的設備減少或去除一個或多個感官刺激,如眼罩或頭罩和耳罩可以切斷視覺和聽覺分別,而更複雜的設備還可以切斷嗅覺,觸覺,味覺。

短期感覺剝奪被描述為有利於放鬆和冥想。但是,長期感覺剝奪會導致極端焦慮、幻覺、奇怪的想法和抑鬱症。感覺剝奪的實驗發現,大約50%的受試者在剝奪感官刺激的隔離箱中產生幻覺,包括幻視、幻聽和幻觸等。幻視譬如出現光的閃爍;幻聽譬如聽到狗叫聲、打字聲、滴水聲等;幻觸譬如感覺有人從身體下面把床墊抽走,或感覺有冰冷的鋼板壓在前額和面頰上。

Friday, June 23, 2017

投射(projection)

投射是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投射到別人身上。

例如,明明自己喜歡女生,卻說是別人喜歡女生。

Monday, June 19, 2017

轉移(displacement)

轉移是發洩到對自己比較沒有威脅的人身上。

Friday, June 16, 2017

理想化(idealization)

理想化是過度的理想化不願意面對的衝突。

例如男女關係相信,到最後對方一定會改變的。

Monday, June 12, 2017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則是為自己找合理的理由。

例如,自己不好,就責怪人。

Friday, June 09, 2017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反向是一個人故意表現出相反的樣子。

例如,本身是同性戀的人批評指責同性戀。

Monday, June 05, 2017

退化(regression)

退化是退回早已發展過的、不成熟的階段。

例如,有時候我們會透過鬧脾氣來爭取我們想要的東西。

Friday, June 02, 2017

否定(denial)

否定在意識層次運作,它指的是面對壓力而否認,來避免正視。

例如,一個人很緊張,但是他總是說:「還好啦!」

Thursday, June 01, 2017

壓抑(repression)

壓抑指的是把對自己有威脅或痛苦的想法和感受,通通壓到意識(conscious)之外。

有時候,我們突然變得很難過或很生氣,一時之間我們也不明白是為什麼,可能是因為過去被壓抑的經驗。

Wednesday, May 31, 2017

馬塞爾·梅蘇拉姆(Marsel Mesulam)

神經學家馬塞爾·梅蘇拉姆
超級老人(Superager)
指記憶力和專注力不僅超出老年人的平均水平,還與健康活躍的25歲年輕人不相上下者。

Monday, May 29, 2017

不可殺人

1尊重人的生命
2尊重人的尊嚴
3維護和平

Friday, May 26, 2017

負荷理論(Load Theory)

1995年,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家尼利·拉維(Nilli Lavie)
負荷理論
在知覺負荷量較低(亦即從事較簡單的工作)的情形下,人腦擁有較充裕的注意力資源,在這樣的情況下,注意力機制執行選擇時會落在資訊處理過程的後期階段,因此人腦會分析較多外界刺激,所以較容易受到不相干刺激的干擾;在知覺負荷量較高(亦即從事較艱鉅的任務)的情形下,人腦必須將所有的注意力資源用來處理困難的作業,亦即注意力的選擇會出現在較早期之階段,因此沒有多餘的資源來處理不相干的刺激,以避免這些額外的不相干刺激進一步干擾正在進行的困難任務

 Lavie, Nilli (1995). "Perceptual load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elective attention"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1 (3): 451–468.

Monday, May 22, 2017

十字軍東征(Cruciata, 1096-1291)

在羅馬天主教教宗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國家(地中海東岸),發動了持續近200年的宗教戰爭。

Friday, May 19, 2017

東西教會大分裂(East–West Schism)

11世紀基督教會大分裂,分了希臘正教(東方正教會),及羅馬天主教(羅馬普世公教會)兩大宗。

Monday, May 15, 2017

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

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全歐洲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戲劇化的產物,戰爭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西發里亞和約》而告結束。

Friday, May 12, 2017

《奧格斯堡和約》(Peace of Augsburg)

全稱《奧格斯堡國家及宗教和約》(德語:Augsburger Reichs- und Religionsfrieden),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與德意志新教諸侯於1555年9月25日在奧格斯堡的帝國會議簽訂的和約。

該和約提出「教隨國立」的原則,暫停了徐馬卡爾德戰爭(Schmalkaldischer War)。和約亦是第一次根據法律正式允許路德宗和天主教共存於德意志。

Monday, May 08, 2017

早期基督徒團體中的婦女

在早期基督徒團體中,婦女的角色相當重要,許多慷慨的貴族婦女為協助教會中的窮人和團體的需要,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其中所知的慷慨捐獻住宅和土地來作敬禮場所和墓地者有:
1普黎斯加(Prisca)
2盧奇娜(Lucina)
3普黎史拉(Priscilla)
4多彌蒂拉(Domitilla)
5康茂迪拉(Commodilla)、
6簡尼羅撒(Generosa)
7渥大維拉(Octavilla)

另有些在羅馬、非洲、西班牙、西西里、小亞細亞等地的基督徒婦女,為了忠於信仰而付出了自己寶貴的性命。 在羅馬最著名的女殉道者計有:
1依搦斯(Agnes)
2愛美楞霞(Emerentiana)
3則濟利亞(Cecilia)
4 巴西拉(Bassilla)
5貝諦斯(Beatrice)
6安日尼亞(Eugenia)
7德格拉(Thecla)
8彼得羅尼拉(Petronilla)
9斐理祺大(Felicity)、與七個兒子一起殉道,即西拉諾(Silanus)、 維大理(Vitalis)、馬歇爾(Martial)、 亞歷山大(Alexander)、 斐理斯(Felix)、斐理伯(Philip)和雅納略(Januarius)

Friday, May 05, 2017

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library)

1945年在上埃及地區的拿戈瑪第所發現的一系列莎草紙翻頁書。
這批翻頁書總共有五十多篇不同的文章,大多數都屬於早期基督教的諾斯底教派的經書。

抄本一 (亦被稱為「榮格抄本」):
《使徒保羅的祈禱》(The Prayer of the apostle Paul)
《雅各密傳》(The Apocryphon of James)
《真理的福音》(The Gospel of Truth)
《論復活》(The Treatise on the Resurrection)
《三部訓言》(The Tripartite Tractate)

抄本二:
《約翰密傳》(The Apocryphon of John)
《多馬福音》(The Gospel of Thomas)(語錄福音)
《腓力福音》(The Gospel of Philip)
《掌權者的本質》(The Hypostasis of the Archons)
《論世界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對靈魂的注釋》(The Exegesis on the Soul)
《爭戰者多馬書》(The Book of Thomas the Contender)

抄本三:
《約翰密傳》(The Apocryphon of John)
《埃及人福音》(The Gospel of the Egyptians)
《蒙福的尤格諾斯托》(Eugnostos the Blessed)
《耶穌的智慧》(The Sophia of Jesus Christ)
《與救主的對話》(The Dialogue of the Saviour)

抄本四:
《約翰密傳》(The Apocryphon of John)
《埃及人福音》(The Gospel of the Egyptians)

抄本五:
《蒙福的尤格諾斯托》(Eugnostos the Blessed)
《保羅啟示錄》(The Apocalypse of Paul)
《雅各啟示錄(一)》(The First Apocalypse of James)
《雅各啟示錄(二)》(The Second Apocalypse of James)
《亞當啟示錄》(The Apocalypse of Adam)

抄本六:
《彼得與十二使徒行傳》(The Acts of Peter and the Twelve Apostles)
《雷:完美的思想》(The Thunder, Perfect Mind)
《有權柄的教訓》(Authoritative Teaching)
《我們偉大力量的觀念》(The Concept of Our Great Power)
柏拉圖所著《柏拉圖理想國588a-589b》(Republic by Plato)原作並非諾斯底(靈知)主義著作,但在拿·戈瑪第文庫中的版本已大幅被當時的諾斯底(靈知)思想編修
《第八與第九的論說》(The Discourse on the Eighth and Ninth) - a Hermetic treatise
《感恩禱告》(The Prayer of Thanksgiving (with a hand-written note))- a Hermetic prayer
《阿斯比烏21-29》(Asclepius 21-29)- another Hermetic treatise

抄本七:
《沙姆意解》(The Paraphrase of Shem)
《偉大的塞特第二篇》(The Second Treatise of the Great Seth)
《彼得啟示錄》(Gnostic Apocalypse of Peter)
《秀華奴的教導》(The Teachings of Silvanus)
《塞特三柱》(The Three Steles of Seth)

抄本八:
《唆斯特利阿努》(Zostrianos)
《彼得致腓力書信》(The Letter of Peter to Philip)

抄本九:
《麥基洗德》(Melchizedek)
《挪利亞之思想》(The Thought of Norea)
《真理的見證》(The Testimony of Truth)

抄本十:
《馬薩娜斯》(Marsanes)

抄本十一:
《知識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Knowledge)
《瓦倫廷註解》(A Valentinian Exposition),《論聖膏》(On the Anointing),《論洗禮》(一、二)(On Baptism (A and B))及《論聖餐》(一、二)(On the Eucharist (A and B))
《阿羅基耐》(Allogenes)
《依斯弗》(Hypsiphrone)

抄本十二:
《塞克吐斯語錄》(The Sentences of Sextus)
《真理的福音》(The Gospel of Truth)
片段(Fragments)

抄本十三:
《三形的普洛特諾尼亞》(Trimorphic Protennoia)
《論世界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Monday, May 01, 2017

聖女瑪利亞瑪達肋納(St. Mary Magdalen)

瑪利亞•瑪達肋納生於猶太的伯大尼,是拉匝祿和瑪爾大的妹妹。及筓的時候,生活放蕩 浪漫,有城中「罪婦」之稱。她聆聽了耶穌的教訓,痛改前非,悔罪與愛主之情,油然勃發。有一天,一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去吃飯;入席時,那罪婦進來,跪在耶穌面前,淚流滿面,用眼淚洗濯耶穌的聖足,再用自己的頭髮揩拭和香油敷抹。

耶穌聖身高懸苦架時,有幾位婦女遠遠地觀看著,其中有瑪利亞瑪達助納。

瑪竇福音記載:安息日過了,一週的第一日,天快亮時,瑪利亞瑪達助納和另一個瑪利亞來看墳墓。忽然發生了大地震,上主的天使從天降來,上前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面。他的容貌好像閃電,他的衣服潔白如雪。天使對婦女說道:「你們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尋找被釘死的耶 穌。祂不在這裏了。祂已經由死者中復活了。」她們趕快離開墳墓,跑去報告門徒。正在那時,耶穌迎面而來,對她們說:「願你們平安!」



Sunday, April 30, 2017

《願祢受讚頌》通諭(LS) (2015)

教宗方濟各

面對的挑戰
全球暖化、污染、及生態失衡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每個人都應承擔起責任照料這個共同的家園,以確保地球可以繼續適合人類居住

Friday, April 28, 2017

《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 (CV) (2009)

本篤十六世

面對的挑戰
全球經濟的危機

面對的挑戰
消除世界飢餓,人要建設美善社會,整全的人生

Monday, April 24, 2017

《百年》通諭(CA) (1991)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面對的挑戰
東歐共產主義的瓦解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打擊消費主義慾念;人是教會的道路

http://www.radiovaticana.va/cinesebig5/pont-acta/enciclica/07centan/07centan00.html

Friday, April 21, 2017

《社會事務關懷》通諭(SRS) (1987)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面對的挑戰
持續性的世界不平衡發展、世界分為不同陣營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結構性罪惡帶來全球性不正義;民族之間應有團結關懷的精神;教會優先關愛貧窮人

http://www.catholic.org.hk/v2/b5/teach/a02_1987.html

Monday, April 17, 2017

《工作》通諭(LE) (1981)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面對的挑戰
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均只視工人為生產的工具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工作在救恩史中的意義和使命;勞工先於資本,人才是工作的主體

Friday, April 14, 2017

《人類救主》通諭(RH) (1979)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面對的挑戰
使梵二的精神得以實踐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反省改革中教會的真義;基督救贖與教會使命和人類命運的關係

Monday, April 10, 2017

《在新世界中傳福音》(EN) - 宗座勸諭 (1975)

教宗保祿六世

面對的挑戰
無神論,世俗主義和消費主義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基督救贖為所有壓迫帶來釋放;福音與人類解放和發展有密切關係

Friday, April 07, 2017

《世界的公義》(JW) (1971)

世界主教會議

面對的挑戰
結構性不公義和壓迫,激發起種種尋求釋放的運動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為公義而努力,參與改革世界的行動,是傳揚福音的基本要素

Monday, April 03, 2017

《八十週年》公函(OA) - 行動的呼籲 (1971)

教宗保祿六世

面對的挑戰
都市化使大量人口邊緣化和受歧視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教友應透過社會政治參與遏止不公義

Saturday, April 01, 2017

《民族發展》通諭(PP) (1967)

教宗保祿六世

面對的挑戰
貧富國家之間的差距愈加顯著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發展是和平的新名字,社會發展是為成就人,國與國之間要發揮休戚相關的精神

http://www.catholic.org.hk/document/pope6.html

Friday, March 31, 2017

《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S) (1965)

梵二大公會議

面對的挑戰
年輕一代質疑傳統價值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教會需辨別「時代徵兆」;教會與人及世界的關係;教會使命

http://www.radiovaticana.va/cinesebig5/pont-acta/concilio/pastor/gs00.html

Monday, March 27, 2017

《和平於世》通諭(PT) (1963)

教宗若望廿三

面對的挑戰
軍備競賽、核子戰爭危機、美蘇冷戰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討論個人、政府以至全人類的權利和社會責任

http://www.radiovaticana.va/cinesebig5/pont-acta/concilio/pastor/gs00.html

Friday, March 24, 2017

《慈母與導師》通諭(MM) - 論基督教義與社會發展(1961)

教宗若望廿三

面對的挑戰
科技發展;急劇現代化及工業化帶來的跨國經濟剝削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世界性的貧富懸殊問題愈趨嚴重;國際間經濟關係的平衡

Monday, March 20, 2017

《四十週年》通諭(QA) - 論重新建立社會秩序(1931)

教宗庇護十一

面對的挑戰
經濟大衰退,法西斯獨裁統治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互補原則」作為政府介入問題的指引;維護私有產權,但財富運用不是漫無節制

Friday, March 17, 2017

《新事》通諭(RN) - 論工人階級的處境 (1891)

教宗良十三

面對的挑戰
工業化,都市化,貧窮,工人受剝削,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興起

主要信息及內容重點
工人權利;反對以社會主義作為解決貧窮的方法;政府作為勞工與資本階層之間的中介者

http://www.catholic.org.hk/v2/b5/teach/a02_1891.html

Monday, March 13, 2017

天主教社會訓導

1新事通諭
2四十周年通諭
3慈母與導師通諭
4和平於世通諭
5 梵二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6 民族發展通諭
7 八十周年宗座牧函
8 世界的公義 (主教會議)
9 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
10人類救主通諭
11工作通諭
12社會事務關懷通諭
13百年通諭  
14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            

Friday, March 10, 2017

血汗症(Hematidrosis)

人面對危機,恐懼及傷痛的時候,接近表皮的微絲血管會爆裂,血會與汗一齊流出來。

Monday, March 06, 2017

大司祭蓋法(Caiphas the high priest)

耶穌顯示了特別的權威,可是他並未受經師訓練,也沒有任何正式的職份,卻自稱高於撒羅滿、約納,高於安息日及聖殿 (瑪12:1-8,41f)。
他來自納匝肋鄉下地方,而使人說:「納匝肋能有什麼好事?」他對自己的身份和權威的自稱,對當時猶太人是難以接受的。
尤其當耶穌不回答大司祭的問話,他自置於猶太教的至高權威之上;這是犯了褻瀆天主的罪,按法律應砸死 (肋14:16,申13:566)。

自猶太人的觀點來看,耶穌不但摧毀了他們宗教的根本,而且也造成國家的危險;因為不少人誤解了他的使命,並把他當作政治性的默西亞,而引起騷動,所以大司祭蓋法恐懼羅馬人干涉,會毀滅了聖殿及全民族 (若11:48)。

換句話說,耶穌一方面是宗教理由,另一方面是政治理由被處死。

Thursday, March 02, 2017

聖經的「灰」

在聖經中「灰」(或「灰燼」、「灰塵」)常用作一種「消極」情況的代名詞,例如:坐在灰中(納3:6)、在頭上撒灰(瑪11:21)、以灰塵舖床(依57:5)等,都是表達哀慟、痛苦及補贖的象徵。當某人受盡仇人的侮辱、遭受困苦磨難(約30:16-19),或表示謙卑自下(德10:9),也都會用「灰土」來表達。

聖經中唯一一次比較積極的用法是詠147:16,指「上主撒霜如灰燼」。「灰」在禮儀中也具有特殊的象徵作用,如:在準備「取潔」用的水時,必須將紅母牛宰殺,並且在焚燒後將灰燼撒在水上(戶19:1-9)。

Wednesday, March 01, 2017

聖灰星期三禮儀(Ash Wednesday)

教會在四旬期的開始舉行的「聖灰星期三禮儀」,源自於早期教會為「公開贖罪者」施行的撒灰禮。

在第九世紀以後,歐洲基本上以完全成為基督信仰區域,因此成人洗禮漸趨式微,教會中的「(成人)慕道期」和公開悔罪的紀律也隨之消逝,德國和法國民間由於不諳拉丁禮儀,而開始盛行「克己補贖」以求得修德升天的熱心神功。

教宗烏爾巴諾二世(Ulbanus II)在1091年,將原本特別為「公開贖罪者」舉行的「聖灰星期三」禮儀,推廣為向一切信友舉行的「撒(聖)灰禮」。

Tuesday, February 28, 2017

保祿獲釋

保祿先在羅馬渡過兩年軟禁生涯。(宗28:30-31)
保祿獲釋,約在65年重訪馬其頓,寫下《弟茂德前書》及《弟鐸書》。

Monday, February 27, 2017

保祿被囚

保祿在羅馬被囚時,寫下《厄弗所書》、《哥羅森書》和《斐理伯書》。

當保祿心愛的斐理伯教會知道他不幸入獄的消息後,給了保祿許多幫助和安慰。為了答謝他們,保祿寫了致斐理伯人書,並表示不久將要回去見他們,同時還派弟茂德去看他們。他還把握機會向羅馬軍人宣講福音,在他寫給斐理伯人的書信第一章中,他敘述了在逆境中福傳的效果:「弟兄們!我願意告訴你們,我的環境對於福音的進展,反而更有益處,以致御營全軍和其餘眾人,都明明知道,我帶鎖鏈是為基督的緣故,並且大多數的弟兄,因見我帶鎖鏈,就依靠主,更敢講論天主的道理。」(斐1:12-14)。

Friday, February 24, 2017

弟茂德(St. Timothy)

弟茂德的生平,在新約的描述中,我們知道他因追隨聖保祿而享有盛名;他不僅享有宣講福音的特權,也為此而遭受迫害。

聖人的父親是一位希臘人,母親則是位名叫猶妮絲(Eunice)的猶太人;由於他是「混合婚姻」下的後代,因此並不見容於猶太人的團體。在聖人的家族中,他的祖母蘿依絲(Lois)是第一位歸化基督的家族成員;弟茂德則是約在47年時,為聖保祿所歸化,且後來參與了保祿的傳教使命。當保祿建立格林多教會時,弟茂德正好隨行在側。聖人與保祿同工約有15年之久,是聖保祿傳教使命中最值得信賴與忠信的朋友之 一。聖保祿託付他的工作至為艱鉅,通常是處理一些地方教會中發生的一些紛擾,而這些教會正是由保祿所建立的。

聖保祿後期被逮捕時,弟茂德正好就在身邊,有時則是聖人自己在牢獄之中(希13:23);後期,聖保祿指派弟茂德做自己在厄弗所教會的代表。

相對於他所面臨的工作與挑戰,弟茂德稍顯年輕了些(保祿曾在弟前四12a中鼓勵他說:「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一些經文顯示:弟茂德生性中似乎帶點怯懦的個性。聖保祿最常被引用的經句之 一:「你以後不要單喝清水,為了你的胃病和你屢次生病,卻要用點酒。」(弟前5:23)正是保祿對著弟茂德說的。

Monday, February 20, 2017

保祿的第三次傳教旅程

保祿第三次的傳教旅程也是從安提約基雅出發 (參看宗18:23-21:16)。

從那兒保祿直向厄弗所,亞洲省的首都進發,在該地住了兩年。保祿在厄弗所寫了《致得撒洛尼人書》和《致格林多人書》。

這兩年牧民工作的豐富成果影響了整個地區,以致城中的銀匠,由於保祿的宣講減少厄弗所人對阿爾特米 (Artemide) 這位女神的拜祭 (在厄弗所的「阿爾特米神廟Artemysion」,是世界古代七大奇境之一),影響了他們的收入,於是煽動全城民眾反對保祿,保祿只得逃到北方。

保祿再次越過馬其頓,然後下到希臘,可能到了格林多,住了三個月,寫了著名的《致羅馬人書》。他再經過馬其頓,接着乘船抵達特洛亞,然後,他稍為接觸了米提肋乃(Mitilene),希約(Chio),撒摩(Samo)等島嶼,到達米肋托 (Mileto),保祿在該處召集了厄弗所教會的長老,向他們作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講話,保祿透過這次講話,給我們描繪出教會真正牧者的形像(參看宗第20 章)。跟着他再從這裏起行,乘船到提洛(Tiro),從提洛再轉到凱撒勒雅麻里狄馬,以便再上耶路撒冷一次。

Friday, February 17, 2017

保祿的第二次傳教旅程

保祿越過敘利亞(Siria)及基里基雅,重睹呂斯特辣城 ,在該處收了弟茂德作徒(弟茂德之後成為初生教會中一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母親是希伯來人,父親則是外教徒),並給他行了割損禮,横過安納多利亞中部,抵達位於埃浙奧海(Mar Egeo)北岸的特洛阿城(Troade) 。

在此處發生了一宗重要事件:保祿夢見在海的對岸,即歐洲,有一個馬其頓人對他說:「請往馬其頓去,援助我們罷」!正是未來的歐洲在要求福音的幫助和光照。在這異象的驅使下,保祿起行前去歐洲。他從特洛阿城啟航往馬其頓 (Macedonia),就這樣到了歐洲。然後他再從乃亞頗里(Neapoli)出發,抵達斐理伯(Filippi),並在該地建立了一個完善的團體,繼而轉往得撒洛尼(Tessalonica) ,之後,因為當地的猶太人對他的攻擊,他經貝洛雅(Berea) 到了雅典(Atene)。並開始在這個古希臘文化的首都,先在雅哥拉(Agora),然後在亞勒約帕哥(Areòpago),向外邦人和希臘人宣講。

《宗徒大事錄》所記載,保祿在亞勒約帕哥的講話,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怎樣將福音引入希臘文化;怎樣令希臘人明白,基督徒和希伯來人的天主,對他們的文化來說,並非一位陌生的神,卻是他們一直期待的,那位未認識的神,這天主正是他們的文化最深入的問題的真正答案。然後保祿從雅典到了格林多(Corinto),並在那裏逗留了一年半。關於這一段時期,有一件事可以非常確實地給我們提供證明。可以說,這是保祿的一生,最確定的一個日期。因為在保祿居留格林多的這段日子,他需要在亞哈雅(Acaia)省議院的總督加里雍(Gallione),的法庭前出現。關於這位加里雍和他在格林多的時間,根據一塊在德斐(Defli)發現的古碑文的記載,他是在主後51 至53 年間,作格林多的總督。 因此對保祿在格林多的時間這一事,我們有一個絕對肯定的日子,他是在主後51 至53 年間,住在格林多。這表示我們可以推斷,保祿應該在主後50 年左右到達,之後留下直到52 年。然後他再從格林多,經過耕格勒城 (Cencre)以東的碼頭,向巴勒斯坦(Palestina)進發抵達凱撒勒雅麻里狄馬 (Cesarea Marittima),再從那兒上耶路撒冷,以便之後返回阿朗狄的安提約基雅。

Monday, February 13, 2017

保祿的第一次傳教旅程

保祿對於第一次傳教旅程,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的職責,因為那次的職責是交託給了塞浦路斯人巴爾納伯。他們被安提約基雅的教會派遣,一起從安提約基雅的阿朗狄(Oronte)出發(參看宗13至14章) ,之後,從敘利亞海岸的色婁基雅(Seleucia) 的碼頭起航,經過塞浦路斯島(Cipro),自撒拉米 (Salamina)到帕佛 (Pafo);從此處他們到達安納多利亞(Anatolia) ,即今日的土耳其,南部的港口,於是他們涉足亞塔肋雅(Attalìa)、旁非里雅的培爾革 (Perge di Panfilia) 、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 (Antiochia di Pisidia) 、依科尼雍(Iconio)、呂斯特辣 (Listra) 和德爾貝(Derbe)等城市,再從德爾貝返回出發的地點。

各民族的教會,即外邦人的教會,就這樣誕生了。與此同時,特別在耶路撒冷,為了是否必須叫皈依成為基督徒的外邦人,在生活中遵守以色列的法律 (即那些將以色列與世界其他民族區別出來的不同習俗和規條),以便他們可以實在地參與眾先知的許諾,有效地進入以色列的繼承中這一件事,發生了嚴重的爭論。為了解決這個關係着未來教會的誕生的基本問題,在耶路撒冷舉行了一般所稱的宗徒會議,以決定如何處理,這個日後實際上影響着未來的普世教會的誕生的問題。最後的決定是,皈依天主的外邦人無須遵守梅瑟法律 (參看宗15:6-30):即是他們沒有本份需要遵守猶太主義的規戒;惟一的需要是屬於基督,是與基督一起生活和依照祂的話生活。如此一來,由於他們屬於基督,因此他們也屬於亞巴郎,屬於天主,於是他們也有份於全部的許諾。在這宗具決定性的事件結束後,保祿與巴爾納伯分手,選了息拉,開始他第二次的傳教旅程(參看宗15:3618:22)。

Friday, February 10, 2017

保祿的三次傳教旅程

1首次旅程,約於公元45-48年間,自安提約基雅出發,先抵塞蒲路斯,經小亞細亞到耶路撒冷,參加宗徒會議,返回安提約基雅。(宗.13:1-15:35)

2第二次祿程,約於公元50-52年間,先抵敘利亞,迦拉達等地,後進入歐洲。在格林多住了一年半,再上耶路撒冷,最後返回安提約基雅。(宗.15:36-18:22)

3第三次旅程,約在公元53-58年間,先巡視了敘利亞等地,後來到了厄弗所,住了三年之久,然後去了格林多,在那裏住了三個月,再回到耶路撒冷。(宗.18:23-21:26)

Monday, February 06, 2017

六百六十六

以後我看見另一隻獸由地中上來,牠有兩隻相似羔羊的角,說話卻相似龍。
牠在那前一隻獸面前,施行前一隻獸所有的一切權柄,使大地和居住在地上的人,朝拜前一隻獸,就是那隻受過致死的傷而被治好的獸。
牠又行大奇蹟,甚至在眾人面前使火從天降到地上。
牠因著在那獸面前所行的那些奇蹟,迷惑了地上的居民,便勸告地上的居民,給那受過刀傷而還活著的獸,立一個像。
牠又得了能力,把生氣賦給那獸像,甚至叫那獸像說話,並使那些凡不朝拜獸像的人死亡。
牠給所有的人,無論大小貧富,自主的和為奴的,都在他們的右手上,或在他們的額上,打了一個印號;
如此,除非有這印號的,就是有那獸的名字或牠名字的數字的,誰也不能買,誰也不能賣。
在這裏應有智慧:凡有明悟的,就讓他計算一下那獸的數字,因為是人的數字,牠的數字是六百六十六。

默13:11-18

Friday, February 03, 2017

聖斯德望(St. Stephen)

教會首位殉道者(The first Christian martyr)

Wednesday, February 01, 2017

教宗神僕若望·保祿一世(Servant of God, Pope John Paul I)

教宗神僕若望·保祿一世(拉丁語:Servus Dei, Papa Ioannes Paulus I,1912年10月17日―1978年9月28日),本名阿爾比諾·盧恰尼(Albino Luciani),前天主教教宗及梵蒂岡城國國家元首。他於1978年8月26日上任,但是僅僅33天之後就去世了。他是歷任教宗中執政時間最短的人之一,在1978年一年之內梵蒂岡城出現了三任教宗的權力更迭。若望·保祿一世是第一位出生於20世紀的教宗。
1978年9月29日,將要黎明的時候,有人發現坐在床上的若望·保祿一世已經去世了。此時,距他擔任教宗僅僅33天的時間。梵蒂岡發布聲明說他們66歲的教宗可能因前一天晚上心臟病突發而逝世。

Tuesday, January 31, 2017

克里斯·博德(Chris Bird)

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克里斯·博德(Chris Bird)
如果你想記住某件事情,只要花幾分鐘時間回顧一下,並且有意識地選出其中最生動的細節即可。

Chris M. Bird, James L. Keidel, Leslie P. Ing, Aidan J. Horner and Neil Burges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8 October 2015, 35 (43)

Friday, January 27, 2017

可能性原則(Likelihood principle)

赫爾姆霍茲(1866/1911)無意識推論理論(Theory of unconscious inference)
可能性原則(Likelihood principle)
有些知覺經驗源自我們對於環境的無意識假設

Monday, January 23, 2017

赫爾曼·馮·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

赫爾曼·馮·亥姆霍茲(1821年8月31日-1894年9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醫生,第一位將物理方法運用到神經傳導速度測量的人。
1849年,他測量出神經傳導速率是24.6 - 38.4 m/s,然後他開始測量生物的反應速度,發現神經傳導到大腦後還要許久才會有反應,於是他推測,在感官資訊變成有意識的知覺之前,大腦必然在我們意識不到的範圍裡先做了許多事去處理感官資訊,對神經訊號做評估、轉換、與重新導向。

Friday, January 20, 2017

聖依撒伯爾(Elizabeth)

依撒伯爾(希伯來語 אֱלִישֶׁבַע / אֱלִישָׁבַע ,希臘語Ἐλισάβετ),「我的神是我的誓言」,親屬,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的母親,匝加利亞(Zachariah)的妻子,在新約聖經和古蘭經中都有記載。

Sunday, January 15, 2017

聖亞納(Saint Anne)

聖亞納(希伯來語: חַנָּה ‎,Hannah),恩典、恩寵的意思。
在偽經《雅各福音書》中提到,她與聖約阿希姆(Saint Joachim)結婚,在塞佛瑞斯生下聖母馬利亞。

Friday, January 13, 2017

聖母顯現

1 墨西哥瓜達露北(Guadalupe)
2法國露德聖母
3葡萄牙花地瑪聖母

Monday, January 09, 2017

聖母敬禮的行動

1對聖母的孝愛
2效法聖母的德行
3依恃聖母
4奉獻給聖母

Friday, January 06, 2017

敬禮

1對天主,須致以朝拜的敬禮(Latria)
2對聖母,須致以敬拜的敬禮(Hyperdulia)
3對諸聖,須致以崇拜的敬禮(Dulia)

Monday, January 02, 2017

敬禮聖母

瑪利亞,因為是天主的母親,參與了基督的奧蹟,由於天主聖寵的舉拔,她只在聖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之上,所以理當受到教會特別的崇敬。從很古老的時代,榮福童貞已被尊為「天主之母」的榮銜。
信友們在一切危難急需中,都呼求投奔她的護佑。
尤其自厄弗所會議以來,天主的子民對瑪利亞的敬禮,在敬愛、呼求及效法方面,有了驚人的發展,恰如她的預言:「從今以後萬世萬代要稱我有福」(路1:48)。
這項在教會內經常存在的敬禮,雖具有絕無僅有的特徵,但對降生的聖言,對聖父及聖神的欽崇禮,仍然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且特別能促進這項欽崇禮。
原來教會在健全而正統的教義範圍內,根據時代和地區的情況,根據信友們的習尚,批准了對天主之母的若干敬禮形式,其目的是為教人在敬禮聖母之際,也更認識、愛慕、光榮基督,並遵行其誡命,因為一切都是為祂而存在(參閱哥1:15-16)。
《教會憲章》第66條

Sunday, January 01, 2017

聖母聖衣

據嘉爾默羅會歷史記載,聖母於1251年7月16日顯現給聖西滿,親自授給他所謂「棕色聖衣」,並許諾說:「無論誰,在臨終時虔誠地穿著聖衣,將不會墜入永火之中。這聖衣將成為得救的標誌,危險中的護佑。它是和平的承諾和永恒的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