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1, 2012

Ambivalent 2012

1222@Alan
1216@Anthony
1125@coldwar
1012@Dayo
817@pork
814@brave
724@Knight
78@Fi
74@King
623@retreat
512@Avenger
55@LaMusiqueVivante(WYK)
423@TM
48@Cranberries
47@Baptism
‎329@ASimpleLife
‎325@Chris
‎116@Disney

Sunday, December 30, 2012

香港關機(HONG KONG SHUTDOWN)


恐懼和饑餓是香港關機的主題。
 

普洛特契克(Robert Plutchik)提出恐懼是人的基本情緒;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饑餓是人的基本情緒需要。
 
喬靖夫描寫出不同階層,如:宅男、新移民、黑道大哥、運動員,在絕望中的求生本能。

「智、勇、仁」是求生的必要能力。

P.S. 喬靖夫表示有意寫《香港關機》續篇,十分期待。

Monday, December 24, 2012

天才的讀寫障礙者(Talented ADHD)

美國著名運動員、游泳選手
麥可·菲爾普斯(Michael Fred Phelps )

Friday, December 21, 2012

榮格(Carl Gustav Jung)

如果想在某方面改變自己的孩子,我們應當首先審視它,看看它是否是自身中應改進
If there is anything we wish to change in the child, we should first examine it and see whether it is not something that could better be changed in ourselves.

Monday, December 17, 2012

尼特族(NEET)

尼特族(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尼特族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在英國,尼特族指的是16至18歲的年輕族群;在日本,則是指15至34歲的族群。

Friday, December 14, 2012

無性戀(Asexual )

2012年,加拿大布魯克大學(Brock University) 心理學家博蓋特教授(professor Anthony F Bogaert )出版Understanding Asexuality,指出全球約有7,000萬無性戀者。

無性戀者分為兩種,一種是仍能感受到性驅力,但力量並未強烈到對別人產生興趣;另一種是對同、異性完全不感興趣。

Monday, December 10, 2012

耶穌行的奇蹟(瑪竇福音Matthew)

治好癩病人(8:1-4)
治好百夫長的僕人(8:5-13)
在伯多祿家中治好病人 (8:14-15)
驅逐了惡神 (8:16)
醫好革辣撒兩個附魔的人 (8:28)
治好癱子(9:1)
治好患血漏的婦人(9:20)
復活雅依洛的女兒(9:24)
使兩個瞎子復明(9:27-31)
治好附魔的啞吧(9:32)

Friday, December 07, 2012

香港人的IQ

2002年,北愛爾蘭阿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Ulster)心理學名譽教授理查德·林恩(Dr. Richard Lynn)的《智商與國民財富》(IQ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對81個國家國民平均智力估算 ,智商與國民生產總值關系是每人0.82。香港人的IQ,世界第一。

Monday, December 03, 2012

寬恕之道

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啊! 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 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
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 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瑪18:21-22)

Saturday, December 01, 2012

攝影(Photography)

技術
1光圈(Aperture)
2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
3感光度(Film speed)

Friday, November 30, 2012

廚餘(Food waste)

源頭
1盛宴
2廚房
3酒樓
4茶餐
5超市
6汽水
7飯堂
8飛機

Monday, November 26, 2012

魔術 (Magic)

國際魔術組織聯盟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Sociétés Magiques, FISM)

一般魔術 (General Magic)

手法魔術 (Manipulation)

大眾魔術 (Parlour magic)

心靈魔術 (Mentalism)

大型道具魔術 (Illusions)

撲克牌魔術 (Card magic)

近距離魔術 (Close-up)

Friday, November 23, 2012

學習得的默觀 (Acquired contemplation)

學習得的默觀是我們能透過學習而得的祈禱方法。

「默想」可說是一種「用理」的祈禱方法。我們用時間思想信德的真理,或反省耶穌的言行訓誨。

「默觀」可說是一種「用心」的祈禱方法。我們超越話語、教理、訓誨,去認識背後的祂,去欣賞愛慕祂,渴望能肖似祂與祂合而為一。

聖依納爵教導我們默觀祈禱時要做三件事:觀看、聆聽、行動。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傾注式的默觀(Infused contemplation )

傾注式的默觀是天主的特別恩寵,是特別的祈禱禮物,我們無法憑一己之力獲得傾注式的默觀。

Friday, November 16, 2012

神慰(Consolation)

一切信,望,愛三德的增進,一切內心的歡樂情緒,凡是能引人嚮往天上事,專務救靈魂,因之安息於造物真主。

Monday, November 12, 2012

神枯(Desolation)

靈魂的昏暗,內心的騷擾,傾向卑鄙的事物,由各種誘惑所引起的擾亂不安,因而喪失信,望,愛。

Friday, November 09, 2012

聖依納爵的祈禱方式


意識省察(Examen of Consciousness)

1感恩

2祈求光照

3反省/檢討

4修和/悔罪

5展望/定志

Monday, November 05, 2012

貝洛克(Sian L. Beilock)

2009年,芝加哥大學心理系的貝洛克(Sian L. Beilock)副教授設計了這個研究,她找來了就讀小學一二年級的52位男生跟65位女生,這群孩子分別由17位老師指導,而這17位老師之中有90%是女性,與實際上的美國全國小學教師性別比例一致。貝洛克讓這群老師接受數學測試,評估她們對數學的焦慮感,並在學年初和學年末分別測試學生的數學能力。

結果發現,在學年一開始的時候,學生的數學能力與老師數學焦慮感無關;然而到了學年末尾,對自己數學能力越不安的教師,她們所教的女學生就越認同「男生數學比較好,女生文學比較好」的觀念,她們的數學成績比起未受上述觀念影響的男生跟女生都要低。此外,這個研究也發現:女老師自我懷疑的問題並不會影響到她所教導的男學生。

貝洛克的研究焦點在於焦慮和壓力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表現。她認為,學齡兒童傾向視自己同性別的成年人為模範,所以若有個害怕數學的女老師,可能會強化「男生數學比女生好」的刻板印象,讓女學生也跟著害怕數學(同樣的,男學生在此研究中不受影響,是因為跟老師的性別不同)。此外,並不是所有的女學生都會受到教師的影響,但「教師的確是影響來源之一」。

有鑑於此,貝洛克建議美國小學教育師資的專業訓練應該被重新思考。她表示:「教育者不僅要具備充足的『數學能力』,還要擁有正面的『數學態度』,才能成功地教育下一代。」

Female Teachers’ Math Anxiety Impacts Girls’ Math Achievement
Sian L. Beilock, Elizabeth A. Gunderson, Gerardo Ramirez, and Susan C. Levine

Saturday, November 03, 2012

萊昂(Ian M. Lyon)

美國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認知科學專家萊昂(Ian M. Lyon)和貝洛克(Sian L. Beilock)研究團隊,以14名有嚴重數學焦慮的人與14名對數學不感抗拒的人為研究對象,請他們完成一些數學題目,並觀察其腦部活動。

研究發現,對數學感到焦慮者在解題前,其腦部處理威脅及痛感的部分神經活動會大幅增加,負面情緒愈強烈,痛感亦愈嚴重。不過當他們真正動手解題時,卻不會產生疼痛反應,說明做數學題本身不會令人痛苦,但與之相關的焦慮、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卻會令人身體確實感到疼痛,促使人盡量避免接觸數學,甚至可能因而埋沒其數學天賦。

這是首次有實質證據,說明數學焦慮的性質。(ScienceDaily)

Ian M. Lyons, Sian L. Beilock. When Math Hurts: Math Anxiety Predicts Pain Network Activation in Anticipation of Doing Math.

Thursday, November 01, 2012

梅蘭妮·克萊恩 (Melanie Klein, 1882-1960)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生於維也納

在精神分析史上,克萊恩被譽為繼佛洛伊德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她不僅擴展了佛洛伊德理論和治療的範疇,其獨立並富原創性的思考系統,更影響了精神分析的發展趨勢。

克萊恩對幼兒心靈的探索,以及對兒童精神分析技巧與理論之開拓,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她被譽為兒童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發展的先驅。

Tuesday, October 30, 2012

依附及腦發展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艾倫.斯霍勒(Allan Schore)進行研究,掃描了2名分別得到母親正常照顧及遭疏忽照顧的3歲兒童腦部。從掃描圖片所見,兒童遭疏忽照顧,腦部明顯較正常兒童細小,而且有較多缺損。

斯霍勒指出,正常兒童的腦部較大,除了有較佳的智能外,其社交功能亦較完整,有助長大後的發展。相反,遭疏忽照顧的兒童腦部,其陰影部分反映缺損了一些基本功能,兒童長大後較容易對毒品上癮及有暴力傾向,而患上腦科疾病的機會亦較大。如在子女1歲至2歲間沒有得到適當照顧而導致腦部缺損,是不會隨成長而修補。

Sunday, October 28, 2012

9個父母確保孩子得到充足睡眠的步驟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University)的格魯伯博士(Reut Gruber)表示,稍稍改變睡眠時間和日常例行活動,可能有很大的影響。相反地,多玩一個電動遊戲或待在朋友家的時間稍長,對健康的孩子在白天的功能上產生負面的影響。

打哈欠和想睡不是睡眠不足的唯一跡象,其他症狀包括過動、任性、衝動、以及短暫的注意力。每天晚上多睡一會兒的孩子比較不衝動、不容易分心、不太可能發脾氣或哭鬧、在隔天更聰明、更有創造力。相較之下,只差僅僅1個小時的睡眠對行為和情緒上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Gruber博士的研究是針對34位7-11歲、沒有睡眠、醫療、行為、或學業問題的孩子,將他們的就寢時間移前或延後1個小時,為期一個星期。白天的行為由老師評估,家長則在週末評估。孩子睡覺時要戴一個類似手錶的裝置,來監視他們的活動和睡眠。

  
  研究發現,每晚多睡27.36分鐘的孩子有改善;睡較少的孩子沒有則否。Gruber博士表示,如果你白天小睡15-20分鐘,就能對情緒、注意力、以及健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9個父母確保孩子得到充足睡眠的步驟

1以身作則
父母本身需先考慮睡眠。

2設定固定的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
讓身體適應在固定時間入睡,上學日與週末的睡覺時間不要相差超過1小時。

3建立一致、安靜的就寢習慣
最好在晚上與早上都很安靜、黑暗、涼爽的環境睡覺,且該環境應該與正面的經驗和情緒有關,家長不應該用臥室或早點睡覺作為懲罰;臥室裡不應該放電視、電腦、手電。

4睡前2小時避免吃得太飽
吃點小點心讓孩子不會餓著肚子上床,是可以接受的;傍晚和晚上應避免咖啡因,例如巧克力和汽水。

5不要午睡
因為白天小睡片刻可能會造成夜間難以入睡。

6定期運動
在白天運動,不要太接近就寢時間。

7提早做功課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Mattel兒童醫院的Nina Shapiro醫師表示,2-6年級的學生,每晚為了完成功課而晚睡1小時會有後果產生。如果孩子上整天課、有課後活動、父母喜歡晚點吃晚餐的話,可能無法提早做作業,所以需要壓縮看電視或電腦的時間、減少課後活動、或是做功課更有效率。

8早點開始睡前活動
告知年幼的孩子早點睡是很難的,所以提前30分鐘開始睡前活動,例如刷牙、與孩子共讀一本書。讀書是讓孩子慢慢入睡的好方法。晚餐後的事情應該要放慢,而不是催促。

9 每晚要睡10個小時(6-12歲)
雖然不適用於每位兒童,但這是一個很好的目標,短短一星期對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與情緒都有顯著的差異。

(Pediatrics)

Friday, October 26, 2012

三層資優教育推行模式(Three-tier operation mode)

第一層次(校本+全班方式)

A在一般課程內加入高層次思維技巧、創造力和個人及社交能力等三大資優教育元素。

B在一般課堂按學生的特質實施分組教學、增潤及延伸專門性學習領域的課程內容。

第二層次(校本+抽離方式)

C以抽離方式在一般課堂以外進行一般性增潤課程(例如創造力訓練、領袖才能 訓練等)。

D以抽離方式在一般課堂以外進行專科特定範疇的延伸課程(例如數學、藝術等)。

第三層次(校外)

E教育局資優教育組及香港資優教育學院委託大專院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團體或與其合作,為學校推薦的特別資優學生提供富挑戰性的校外增潤及延伸學習機會。

Monday, October 22, 2012

資優教育(Gifted Education)

香港資優教育政策的理念及原則

資優教育的任務是要有系統、有方向地發掘和培育資賦優異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教育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富彈性的教學方法和環境下,充分發揮個別潛能。照顧資優學生的教育需要,必須留意以下原則:

資優教育必須普及化;

資優教育應為優質教育的一環,學校均能照顧資優與非資優學生的基本學習需要;

資優的定義應擴闊,並採用多元智能的概念;

著重啟發學生思考、培育創造力及個人與社交的能力;

學校應提供多元化、富連貫性的教育活動;

集合不同人士或機構所提供的資源支援學校。




Friday, October 19, 2012

資優(Giftedness)

美國聯邦教育局對資優的定義肯定了資優特質應朝向 多元化的界定。


資優兒童是指那些在以下一方面或多方面有突出成就或潛能的兒童:

1. 智力經測定屬高水平;

2. 對某一學科有特強的資質;

3. 有獨創性思考,能夠提出創新的意見;

4. 在繪畫、戲劇、舞蹈、音樂等視覺及表演藝術方面特具天分;

5. 有領導同輩的天賦才能。在推動他人完成目標方面有極高能力;

6. 在競技、機械技能或體能的協調方面有突出天分。



Monday, October 15, 2012

其他學習經歷 (Other Learning Experiences, OLE)

五個範疇(405)

1德育及公民教育
2社會服務
3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4藝術發展(135)
5體育發展(135)

七項主導原則

1建基在現有的實踐/優勢上
2以學生為本
3學生的機會
4質素
5協調
6彈性處理
7共同學習

Friday, October 12, 2012

學生學習概覽(Student Learning Profile, SLP)

「學生學習概覽」是用以概括地展示學生在高中階段於全人發展方面所達至的成就和參與的活動。


「學生學習概覽」旨在彰顯和確認所有學生的全人發展,並讓他們在經驗過程中反思及建立目標,故學校應鼓勵所有學生建立「學生學習概覽」。

「學生學習概覽」的內容可包括以下資料:

校內學科成績(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成績除外);

「其他學習經歷」;

校外的表現/獎項;以及

學生的自述(例如重點描述印象深刻的學習經歷或為事業訂立的目標) 「學生學習概覽」是用以概括地展示學生在高中階段於全人發展方面所達至的成就和參與的活動。


「學生學習概覽」旨在彰顯和確認所有學生的全人發展,並讓他們在經驗過程中反思及建立目標,故學校應鼓勵所有學生建立「學生學習概覽」。

「學生學習概覽」的內容可包括以下資料:

校內學科成績(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成績除外);

「其他學習經歷」;

校外的表現/獎項;以及

學生的自述(例如重點描述印象深刻的學習經歷或為事業訂立的目標) 「學生學習概覽」是用以概括地展示學生在高中階段於全人發展方面所達至的成就和參與的活動。


「學生學習概覽」旨在彰顯和確認所有學生的全人發展,並讓他們在經驗過程中反思及建立目標,故學校應鼓勵所有學生建立「學生學習概覽」。

「學生學習概覽」的內容可包括以下資料:

校內學科成績(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成績除外);

「其他學習經歷」;

校外的表現/獎項;以及

學生的自述(例如重點描述印象深刻的學習經歷或為事業訂立的目標) 。

Monday, October 08, 2012

團體迷思(Groupthink)

團體迷思是指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

1972年,美國心理學家艾爾芬•詹尼斯(Irving Janis)利用「團體迷思」形容團體作出不合理決定的決策過程。

詹尼斯對「團體迷思」的原定義為「一種思考模式,團體成員為維護內團體的凝聚力、追求團體和諧共識,而不能現實地評估其他可行辦法」。

Friday, October 05, 2012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

黑天鵝(Black Swan)
「黑天鵝」在十八世紀之前的歐洲,曾經是言談與寫作中的慣用語,用來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之前的歐洲只有白天鵝,歐洲人都接受「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鐵律。直到歐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亞發現黑天鵝,歐洲人的想法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1離群值(outlier)
因為它出現在通常的期望範圍之外,過去的經驗無法讓人相信其出現的可能性。

2衝擊性大
它帶來極大的衝擊。

3事後諸葛
儘管處於離群位置,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因為天性使然而去捏造解釋,讓這事件成為可解釋及可預測。

Sunday, September 30, 2012

棉花糖實驗(Marshmallow Experiment)

1972年,美國社會心理學華特.米謝爾(Walter Mischel)對92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三至五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


米謝爾把小孩單獨留在房間,放了零食在小孩面前。然後他告訴小孩,他會離開,如果小孩想要小份量的零食,可以按鈴索取;如果小孩想要大份量的零食,要等待廿分鐘。

十多年後,米謝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專注心、表達力、邏輯力、計劃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三層支援模式(The 3-Tier Support Model)

第一層 Tier-1
短暫輕微學習困難(transient or mild learning difficulties)
第二層Tier-2
持續學習困難(persistent learning difficulties)
第三層 Tier-3
嚴重學習困難(severe learning difficulties)

Monday, September 24, 2012

亨利‧泰弗爾(Henri Tajfel)

組間行為(Intergroup behaviour)


在1971年,社會學家亨利‧泰弗爾(Henri Tajfel) Tajfel, H., Turner, J. C. 設計了一場實驗,它顯示出只需要一點推力,人們就能輕易地將自己投入一個新創立的團體中。


這個實驗簡單明瞭:


受試者為十四及十五歲的男孩。他們被帶進一個實驗室中,看一些克利(Klee)及康定斯基(Kandinsky)的畫作,接著被告知他們從中選出的畫作將決定他們會加入兩組中哪一組。


當然,一切都只是設計好的騙局,目的只是要在這些受試者心中區分出「我們」及「他們」而已。實驗者不讓這兩群男孩們知道誰也在他們那一組裡,或是這樣分組的意義在哪裡以及他們加入這一組的好處及壞處是什麼。


在區分完成之後,這些男孩一次一個被帶進小房間中,然後要他們分配虛擬錢幣給這兩組中的成員。他們唯一知道的只有每位男孩的編號,以及隸屬的組別。


金錢的分配有著一套的規定,是設計用來瞭解這些男孩喜歡哪些人:是同一組的,或是另一組的。而這些規定在不同的試驗中會稍有不同,以便測試其他不同的理論。


結果呢?


從虛擬貨幣分配的情形得知,這些男孩的確證實了典型團體會員的行為標記:跟另一組相比,他們比較喜歡自己這一組。這種行為模式不斷地在許許多多的實驗中出現,而且你相信嗎?它也可以在其他更小型的實驗中複製出同樣的結果。


也就是說,給這些男孩一個他們不感興趣的主題,然後在短短三十秒內,他們必須做出一項不知有什麼結果的選擇。雖然連同組的人是誰都不知道,這些男孩仍舊以他們所認定的組員身份做出選擇,且其後的測試發現,若給予更少的資訊,這些受試者依舊會展現出他們對所屬組別的忠誠。


泰弗爾實驗的結果後來也不斷地被證實,從此可以得知人類天性中真實的一面,以及我們內心深處渴望與其他人產生連結的根本需要。這些結果讓我們得以窺視現代全球經濟難題的一角,也就是無法抗拒與他人產生連結的渴望,而且是不顧一切的想完成的渴望,沒有任何事情比這種渴望更能闡釋未來幾十年所會發生的事了。也就是這種來自內心深處的衝動,讓我們回到當初擺脫傳統束縛,迎向各項選擇和機會的時刻,那時歷史正朝向不可預知的方向滾動,而就算是最合理的前兆都變得一片混亂。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最適合處於互信的小團體中。今日的科技,尤其是網路,讓我們不僅能夠溝通,還能讓我們依據遠古而來的衝動,形成新的社會架構類型。你到處都能見到人們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彼此連絡、合作且彼此競爭,然而,我們在利用網路的同時,也摧毀著昔日代表同樣功能的東西,也就是各項機構(如圖書館、影片出租店、書店)、中間商(音樂公司、電影院)以及其他傳統(日報、晚報)。

Friday, September 21, 2012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

英國社會心理學家亨利泰弗爾(Henri Tajfel)

社會認同被定義為「個體之自我概念的一部分,這是由其對於自己所屬之社會組群的知識,以及對這種從屬關係的價值和情緒所產生的結」。

社會認同理論顯然是一種組間行為的理論,我們通常區分了人際間的行為和組間行為的不同(Tajfel & Turner,1986:8)。前者涉及個體之間以個體的特質為基礎的互動至於他們所屬的組群則和這些互動無關。正如並無嚴格的個人認同,所以也就沒有嚴格的人際互動行為。組間的行為的特性是說,人們之間的互動完全只是受到其於所屬組群中的地位所決定,完全和其可能的個人特質無關。所有的行為可以視為落人際行為和組際行為間之連續量的某一點上。

想要探討影響組間衝突眾多可能因素的個別效應,最好能在實驗室中產生一個「最小」(minimal)的組群:一個不含我們認為組成一個組群應有之特徵的小組,諸如真實的社會與經濟關係,組內成員的互動、組內的結構分割以產生不同的角色,組內成員的相互依存等,如果在實驗室中可以產生這樣的組群,邵麼各種「組群性」的特徵便可加以評價。

最小組群實驗的原來目的是想要檢視「組間的分類是否可以決定不同的組間行為」(泰弗爾等人,1971:153)。為達此目的,小組的成員都是單獨與匿名的,樣本是14-5歲英國在里斯特的公立學校的學生。

每一個受試者對於快速呈現於螢幕上的點,估其點的個數。然後可以將受試者分為「高估組」與「低估組」(隨機的分配),當第一個實驗者在大夥面前批改他們的答案卷時,另一個實驗者宣佈另一個實驗即將進行,並且這個實驗會有獎賞和處罰,而仍然維持已經存在的高、低估組群的分組。

受試者坐在一個小房間裡,填答一份小冊子中的「薪水矩陣」(payoff matrices),要將點數指派給兩個人,這兩個人有時來自相同的組群,有時來自不同的組群。

在實驗的尾聲,所有受試者對每一個人指派的點數被加總起來,而每一個人所能得到的錢和點數成正比,為了避免「圖利自己」,每一個人都不可分配點數給自己。

這個測驗卷共有18頁,每一頁各有一個「薪水矩陣」,每一個矩陣各有兩行的數字。我們有興趣的是當領受者來自不同組群時,會有什麼情形發生。

「組間差異」薪水矩陣的一個例子。

高估組第26個成員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低估組第17個成員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假設某人被告知他是一個「高估組」,當他面對矩陣時,他知道其中一個領受者也是高估者,因此他和此領受者為組內成員,而另一個領受者為低估者,所以是組外成員。他會如何決定分派怎樣的點數給他們呢﹖他可能選擇最大利益均的策略,因而選擇了19:25。他也可能選擇使二組的差距最大,因此選擇7:1。可建構不同的薪水矩陣以評估這些點數分配策略的強度。

在此原始的最小組群研究中的學生有什麼表現呢﹖對表5.1的矩陣來說,實被指派為高估者的受試者,其平均選擇為12:11。這有什麼意義呢﹖明顯的受試者並未選擇共享的取大利益均沾策略,也未嘗試極大化組內利益的策略,也不是完全公平的分配。他們似乎以一種介於公平策略與最大組內利益策略的方式,來解決衝突,因為他們選擇了一方面是最公平,另一方面又讓組內者得到的點數高於組外者

Tuesday, September 18, 2012

特別考試安排申請(Special examination arrangements)

1 肢體活動能力障礙
肢體活動能力有障礙的考生(例如:患大腦痳痺、肌肉營養不良、發展性協調障礙),須遞交醫生/專家(例如: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證明文件,列明考生的殘障情況及程度(即活動能力)。若考生申請延長作答時間,其醫生/專家證明文件亦須包括考生書寫能力的資料/評估。

2 視障
考生須遞交由眼科醫生或視光師簽發的醫生證明或驗眼報告。報告須包括以下資料:
  • 經矯正後的視敏度(Visual acuity)(V.A.)數據
  • 視野(Visual field)的數據

色盲或色弱的考生須遞交由眼科醫生/視光師/衞生署簽發的證明或驗眼報告,以便考評局在安排試卷方面為考生作特別考慮。試卷內如有顏色圖畫/相片,考生除可獲發普通版本的試卷外,亦會獲發一份試卷的黑白影印本。如試卷中涉及需要考生辨別顏色的題目,而相關題目並無顏色標示,閱卷員將按試題的評核目標及要求,對色盲/色弱考生的答案給予特別考慮及作適當的評核。

3 聽障
考生須遞交由耳鼻喉科醫生/聽力學家簽發的評估報告(包括聽力圖)及附件 1。假若考生同時有言語困難,其提交的附件 1,應包括由言語治療師填寫的評估資料。此外,該考生亦應遞交一份由言語治療師簽發的言語評核報告,以便考評局考慮其口試的特別安排。

考生如曾接受教育局的特殊教育服務,並取得由教育局聽力學家簽發的聽力報告及/或由教育局言語治療師簽發的言語評核報告。有關考生可獲豁免遞交附件 1。

4 語障
考生須遞交由言語治療師簽發的言語評核報告及附件 1 。如考生曾接受教育局的特殊教育服務,並取得由教育局言語治療師簽發的言語評核報告,有關考生可獲豁免遞交附件 1。
 
5 特殊學習障礙(學障)
學障是指嚴重的讀寫困難(即讀寫障礙)。考生須遞交下列文件:
 
(1)  一份由具備專業實務訓練的合資格教育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填寫的評估報告(附件 2 )(考生及其家長亦須在評估報告上簽署)。
 
(2)  於考試前四年內撰寫的心理評估報告。報告須包括下列資
料:
 
(I)  心理學家透過與考生會面所得的資料
(a)  有關考生的教育背景資料
(b)  考生過往在學習詞彙上遇到的困難
(c)  家庭及學校過往在學習上給予的支援
(d)  除特殊學習障礙(讀寫障礙)外,其他可能影響考生學習讀寫的因素
 
(II)  評估結果及分析(宜使用為本地學生設計的標準化測驗作為評估工具)
(a)  智力:以往或現在的評估結果
(b)  讀寫能力,例如:
  • 詞彙閱讀:準確性及流暢性
  • 讀默:錯字模式及書寫速度
  • 閱讀理解
  • 寫作:組織能力及水平
(c)  與讀寫能力相關的認知能力,例如:
  • 快速命名
  • 字型結構
  • 詞素意識
  • 語音記憶

(III)  結論及建議
總結考生有否讀寫障礙、是否需要特別安排及就可行的特別考試安排作出建議
 
曾於高考/會考因學障而獲得特別考試安排的高考自修生,若所申請的特別考試安排與上述考試相同,申請時無須遞交心理學家的評估報告。

6 其他特殊需要
(1)  有自閉症、亞氏保加症、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與精神健康有關的疾病的考生
  • 由精神科醫生於考試前 3 年內簽發的診斷報告(只須列明診斷結果,詳細評估資料並非必須)
(2)  長期病患(例如糖尿病)
  • 由醫生/專家於考試前 3 年內簽發的診斷/評估報告
  • 醫生/專家建議的特別考試安排
(3)  考生若因其他特殊需要而要求特別考試安排,須遞交近期由醫生/專家簽發的診斷/評估報告,列明考生所需要的特別考試安排,供考評局參考。


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

影響力原理

1. 互惠原理(Reciprocation)

互惠原理認為,人們應該盡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加以回報。如果人家施恩於妳,妳就應該以恩情報之,而不能不理不採,更不能以怨報德。因此,施小恩以換取更大回報常為商人行銷手段。舉例:尼克森的水門案件。

2. 承諾和一致原理(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但作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就會立刻受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樣壓力下,我們會想方設法地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舉例:清潔或通用食品常舉辦有獎徵文比賽,儘管參賽者無需購買此產品。

3. 社會認同原理(Social Proof)

再判斷何者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是當我們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如果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作某件事,我們就會斷定這麼做是有道理的。舉例:電視廣告會找品牌愛用者現身說法。

4. 喜好原理(Liking)

大多數人總是輕易地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歡的人提出的要求。不會有人對這感到訝異,但更令人吃驚的是,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上百種方法,利用這簡單的原理讓人們順從他們的要求。舉例:車展Model的功效。

5. 權威原理(Authority)

權威的社會地位會迫使就算能獨立思考的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而作出錯誤的決定。舉例:儘管受過正規訓練的護理人員,也會毫不猶豫的執行醫生漏洞百出的指示。

6. 稀有性原理(Scarcity)

對於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有時比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行動力。舉例:拍賣會場競標。


Friday, September 14, 2012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是由孟加拉裔美國人,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生薩爾曼·可汗在2006年創立的一所非牟利教育機構。
機構以加快不同年紀學生的學習步伐為使命,通過網絡提供一系列免費教材。
現於Youtube載有超過3,300段教學影片,內容包括數學、歷史、醫療衞生及醫學、金融、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經濟學、宇宙學、有機化學、美國公民教育、美術史、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及電腦科學。

http://www.khanacademy.org/

Friday, September 07, 2012

肯 ‧ 羅賓森(Ken Robinson)

《讓天賦自由》(The Element)

教育扼殺創意

吉莉安才八歲,前途已經出現危機。她的功課一塌糊塗,起碼在學校老師的眼中是如此。她老是遲交作業,筆跡潦草,考試成績也差。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影響課堂的進行,不是動來動去發出噪音,就是猛盯著窗外看,老師得被迫暫停教課,把吉莉安的注意力拉回來,但她卻又開始干擾身邊的小朋友。
吉莉安自己倒是一點也不在意,她早習慣被大人糾正,也絲毫不認為自己是問題兒童,但校方卻十分憂心。等到學校發函給家長的時候,事態才開始顯得嚴重。
學校認為吉莉安有某種學習障礙,也許比較適合轉往特殊教育學校。當時還是1930年代,若是現在,學校就會判斷吉莉安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讓她服用利他能(Ritalin)或其他治療過動症的藥物。但當時尚未得知過動症是一種疾病,沒有現成的治療方式,患者也不知道可以用藥。
吉莉安的父母收到學校信函,擔憂之際也立刻採取行動。媽媽幫吉莉安穿上漂亮衣服和鞋子,綁個馬尾辮子,然後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帶她去讓心理醫生診斷。
吉莉安後來告訴我,記憶中她被帶進一個橡木牆板的大房間,書架上排著皮革裝訂的書,站在大書桌旁邊的是一個身穿毛呢外套、相貌莊嚴的男子,他把吉莉安帶到房間另一端,請她坐在寬大的皮沙發上。吉莉安雙腳幾乎懸空,周遭環境讓她有些害怕,她擔心給人不好的印象,所以把雙手壓在身下坐著,免得自己亂動。
心理醫生走回書桌,大約花了二十分鐘詢問媽媽,了解吉莉安在學校的問題,以及學校認為她造成哪些困擾。醫生並非對著吉莉安發問,但一直都注意看著吉莉安,因此讓她感到極度不安與困惑。即便是當時幼小的心靈,也了解這個人對她的生命有重大的影響力。吉莉安知道「特殊教育」是什麼意思,可不想沾上任何一點邊,她真的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其他人似乎都認為她不對勁,聽著媽媽回答問題的方式,大概連媽媽都這麼想吧!
或許我真的有問題……吉莉安這樣想著。
等媽媽和醫生終於談完了,醫生從書桌邊起身走向沙發,坐在小女生身邊。
他說:「吉莉安,你剛才都很乖,謝謝你。不過你還得再乖乖待一會兒,現在我要跟你媽媽單獨講話,我們要出去幾分鐘,別擔心,我們很快就回來。」
吉莉安有些惶惑的點點頭,兩個大人便讓她獨自坐在那兒。醫生走出房間的時候,也傾身把書桌後面的收音機打開。
他們一走到外面的走廊,醫生就對吉莉安的媽媽說:「請在這裡站一會兒,觀察她做些什麼。」那兒有扇窗可以看進房間,但吉莉安看不到他們這一邊。幾乎就在同時,吉莉安已經起身,隨著音樂在房間四處遊走。兩個大人靜靜站著觀察了幾分鐘,小女生的優雅身段讓他們幾乎屏氣凝神。任何人都看得出來吉莉安的動作具有某種渾然天成,甚至可說是原始的成分,而她臉上那樣純然愉悅的神情也再明顯不過。
最後,醫生轉頭對媽媽說:「你知道了吧?林恩太太,吉莉安沒有病,她只是有跳舞的天分,帶她去上舞蹈課吧!」
我問吉莉安後來的發展如何,她說媽媽完全按照醫生的建議去做了,她告訴我:「我無法形容那有多棒,我走進那間教室,裡面滿滿都是跟我一樣的人、坐不住的人、必須舞動身體才能思考的人。」
她開始每周上舞蹈課,每天在家裡練舞。後來到倫敦的皇家芭蕾學校考試,獲得入學許可,之後進入皇家芭蕾舞團,晉升為獨舞者,巡迴世界各地表演。這個階段的生涯告一段落之後,她又成立自己的音樂劇院,製作一系列成功的音樂劇,在倫敦與紐約上演。最後,她結識了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合力創造了幾齣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包含《貓》與《歌劇魅影》。
前途曾經充滿危機的小女孩吉莉安,最後成為享譽全球的吉莉安林恩(Gillian Lynne)。她是極負盛名的當代編舞家,曾為無數人帶來歡樂,也為自己累積財富。這都是因為某個人曾經看進了她的心靈深處,某個人曾經見過跟她一樣的孩子,並且懂得解讀其中的意義。如果換成其他人,或許會讓她吃藥,要求她不要亂動,但吉莉安根本不是問題兒童,也不需要轉到特殊教育學校。

Monday, September 03, 2012

預防勝於治療


2012年,洛杉磯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醫學教授和腫瘤學家大衛•阿古斯(David Agus)博士在《疾病的終結》(The End of Illness)提出預防疾病的10種方法。

預防疾病的10種方法:

1保持作息定時。

2常活動﹐避免久坐。

3丟掉各種維生素和補品。

4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5過了40歲﹐和你的醫生談談服用抑制素和每天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

6穿著舒適的鞋。

7每年更新藥櫃的藥物清單。

8充分利用福利措施激勵健康生活。

9把醫生當作伙伴。

10記錄自己的醫療數據。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12

歌舞伎症候群(Kabuki make-up syndrome)

歌舞伎症候群於1981年由Niikawa 和Kuroki 醫師首先提出,此病症是由於病患五官像日本歌舞伎而命名。歌舞伎為日本江戶時代的傳統舞蹈技術,因男扮女裝且重視舞台效果,故化妝濃豔,眉毛長而寬、睫毛長而明顯、下外側眼瞼外翻、較長的眼裂及低扁的鼻尖。由於此症病人的面孔非常類似日本傳統歌舞劇之臉譜,故以此命名。

此病症的致病原因不明,有醫學報告指出可能是因為內分泌造成的疾病,最近國外有研究發現可能是人體的第八對染色體(8p22-23.1)異常引起,但目前發展仍待醫學界確認。

臨床症狀

  • 生長遲滯
  • 發展遲緩:輕度至中度智能障礙
  • 臉部特徵
  1. 眼睛細長,下眼瞼外翻
  2. 弧型彎眉但外三分之一部份稀疏
  3. 斜視或眼顫
  4. 招風耳
  5. 合併唇顎裂症狀
  6. 牙齒排列異常
  • 神經系統
  1. 肌張力低下
  2. 餵食困難
  3. 癲癇
  4. 小頭症
  5. 視力異
  • 骨骼方面
  1. 小指短而內彎
  2. 胎兒型指墊
  3. 肋骨、脊椎或髖關節異常,如脊柱側彎等
  4. 關節鬆弛
  • 心臟方面
 50%有心臟方面的異常

  • 其他事項
  1. 泌尿系統異常
  2. 聽力缺損
  3. 易中耳炎

Friday, August 31, 2012

團體社會化理論(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茱蒂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所研究的團體社會化理論(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指出,同儕(peer)對於決定兒童行為和性格特質起着重要的作用。

哈里斯研究朋友與同儕對年輕人的影響,發現影響個人發展的因素有三種:個人性情、父母、同儕,並認為同儕的影響力 大過於父母。

她說:「孩子與同儕的共同環境,可以塑造孩子的行為,並改變孩子的個性,因此決定了孩子在未來成為怎樣的人。」

Monday, August 27, 2012

個人成長教育(Personal Growth Education)

1. 個人發展(Personal Development )
a自我概念
b解決問題
c自我管理

2. 群性發展 (Social Development )
a尊重及接納他人
b溝通技巧及人際關係
c應變及處理衝突技巧

3. 學業 (Academic Development )
a學習技巧及態度
b成就感
c愉快的學校生活

4. 事業 (Career Development )
a生活計劃
b處事態度
c認識事業發展

Friday, August 24, 2012

莎樂的神奇網(Charlotte's Web)

美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懷特(Elwyn Brooks White)的兒童小說 。1953年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Newbery Honor Book)的銀獎書目。
1970年,懷特憑藉《夏綠蒂的網》和他的第一本兒童小說《一家之鼠》(Stuart Little, 1945)贏得了兒童文學的主要獎項蘿拉·英格斯·懷德金獎(Laura Ingalls Wilder Medal )。
小豬韋寶(Wilbur)蜘蛛莎樂(Charlotte A. Cavatica)

第一章 早餐前
第二章 韋伯
第三章 脫逃
第四章 孤單
第五章 夏綠蒂
第六章 夏日
第七章 壞消息
第八章 家中對談
第九章 韋伯的異想天開
第十章 爆炸
第十一章 奇蹟
第十二章 會議
第十三章 良好進展
第十四章 多立恩醫生
第十五章 蟋蟀
第十六章 前往市集
第十七章 叔叔
第十八章 涼夜
第十九章 卵囊
第二十章 凱旋一刻
第二十一章 最後一日
第二十二章 暖風

Monday, August 20, 2012

學習(Learning)

每次我們教授小孩事物,我們阻止小孩自我學習。
Every time we teach a child something, we keep him from inventing it himself. On the other hand, that which we allow him to discover will remain with him visible...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Piaget)

Friday, August 17, 2012

天才的讀寫障礙者(Talented Dyslexics)

科學家
  •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 愛迪生Thomas Edison
  • 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
藝術家
  • 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 迪士尼Walt Disney
藝人
  • 雪兒 Cher
  • 胡比高拔 Whoopi Goldberg
運動員
  • 盧根尼斯 Greg Louganis
  • Bruce Jenner
  • Jackie Stewart

Monday, August 13, 2012

蕾特氏症(Rett's disorder)

蕾 特 氏 症 在 1966 年 最 先 由 澳 洲 人 蕾 特 ( Andreas Rett ) 醫 生 著 文 形 容 。 是 一 種 複 雜 腦 神 經 障 礙 , 患 者 多 是 女 孩 子 , 一 萬 個 中 約 一 個 , 是 影 響 女 孩 有 嚴 重 學 習 障 礙 的 第 二 大 原 因 。 雖 然 嬰 兒 在 出 生 時 已 有 這 病 , 癥 狀 在 滿 一 歲 後 更 加 明 顯 。 病 因 是 胎 兒 的 細 胞 基 因 組 合 出 了 亂 子 , 大 部 份 患 者 的 X 染 色 體 MECP 2 基 因 有 突 變 或 錯 失 。 蕾 特 氏 症 患 者 非 常 需 要 別 人 的 照 顧 。
在 1999 年 有 報 告 報 導 發 現 造 成 蕾 特 氏 症 狀 的 遺 傳 基 因 。

蕾 特 氏 症 患 者 數 目 比 自 閉 症 一 些 類 別 少 , 在 孩 子 約 十 八 個 月 大 時 發 病 , 主 要 癥 狀 包 括 「 低 肌 張 」 ( Hypotonia , 或 譯 「 肌 肉 緊 張 不 足 」 ) 和 一 些 類 似 自 閉 症 的 行 為 表 現 , 例 如 扭 曲 手 腕 和 搖 手 。


Friday, August 10, 2012

馬爾谷福音(Mark)

1納匝肋耶穌的言行
2耶穌的苦難史

Monday, August 06, 2012

古斯曼綜合症 (Gerstmann syndrome)

(失算症Acalculia / 數學困難dyscalculia)
左半腦角迴區受傷,對數字會有辨義或書寫上的困難

Kosc (1974) 發展性失算症(developmental dyscalculia)困難表現型態六種次分類
1. 語文數學困難(Verbal dyscalculia)
個體對數學詞彙及關係無法叫名。這些兒童難以唸出物件、運算符號、甚至阿拉伯數字及numerals的量及數。

2. 詞彙數學困難(Lexical dyscalculia)
兒童不能理解數學符號、包括阿拉伯數字、書面數字、和運算符號。

3. 圖形數學困難(Graphical dyscalculia)
兒童難以寫出數字和運算符號。

4. 運算數學困難(Operational dyscalculia)
兒童無法進行算術運算。

5. 實用數學困難(Practognostic dyscalculia)
無法藉由操弄實物或圖片以完成數學的目的。包括無法數算一組物品的數目,在估算、比較數量上也有困難。這樣的孩子無法依物品的大小給予排序,呈現兩個物品,孩子也無法舉出那個大,那個小或一樣大。

6. 觀念數學困難(Ideognostical dyscalculia)
無法理解心算時必須具備的數學觀念(ideas)及數學關係(relations),患者也許能夠讀寫數字,但卻無法理解這些數字的數學意義,例如,可以正確讀出「9」來,但是卻不明白「9」是「18」的一半,比「10」少「1」,等於3×3等等。

Friday, August 03, 2012

感覺性失語症(Receptive aphasia)

韋尼克(Wernicke)區受損引起的語言障礙

1聽不懂別人問他的問題
2聽不懂別人要告訴他些什麼
3可以表達一些自己的需要


Wednesday, August 01, 2012

表達型失語症(Expressive aphasia)

表達型失語症是指布洛卡區損傷而突然失去原有的語言能力

1聽得懂
2說不出
3無法表達而傷心

Monday, July 30, 2012

失語症(Aphasia)

是指由於特定腦區損傷而喪失產生語言或了解語言之能力

癥狀
1對口語或非口語符號的理解和表達有障礙;
2不同層次的認知受損使得語言輸入與輸出之間的統合過程受干擾;
3在聽、說、讀、寫四個層面有不同程度的困難;
4需思考創造的命題性、意志性語言表現較好;
5配合情境的口語或非口語溝通能力減退。


Friday, July 27, 2012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克里斯多弗(Christopher John Francis Boone),十五歲的數學天才。
他的偶像是福爾摩斯,最擅長的科目是數學,喜歡質數、邏輯與事實,討厭黃色和棕色,無法忍受被人碰觸。
他獨自去過最遠的地方是住家附近的小店,最想去外太空,因為方圓數十萬哩都不會有人。

馬克‧海登(Mark Haddon),兩度榮獲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BAFTA)頒獎。2003年,獲得「惠布瑞特年度最佳好書獎」(Whitbread Book of the Year Award)及「衛報獎」。


Monday, July 23, 2012

發展障礙(Developmental disorders)

幼年時期引發的人格及行為障礙(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ICD-10)

A特殊性語言障礙(Specific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of speech and language)

1失語症(Specific speech articulation disorder, Aphasia)

2表達型失語症(Expressive language disorder, Expressive aphasia)

3感覺性失語症(Receptive language disorder, Receptive aphasia)

4年齡依賴性癲癇綜合症(Landau–Kleffner syndrome, LKS)
 


B特殊性學習能力發展障礙 (Specific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of scholastic skills, SDDSS)

1閱讀障礙(Specific reading disorder, Dyslexia)

2書寫障礙(Specific spelling disorder, Dyslexia)

3古斯曼綜合症 (Specific disorder of arithmetical skills, Dyscalculia, Gerstmann syndrome)



C特殊性運動機能障礙(Specific developmental disorder of motor function)

發育性運用障礙(Developmental dyspraxia)
 

D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1自閉症

2亞斯伯格症候群

3蕾特氏症(Rett's disorder)


學習障礙(DSM-IV-TR)
表達型語言障礙(315.31)

Friday, July 20, 2012

讀寫障礙(Dyslexia)

讀寫障礙是特殊學習困難的一種。讀寫障礙兒童的智力正常,但處理文字的能力薄弱,未能準確及快捷地辨認文字、流暢地認讀及默寫字詞,以致語文成績往往遠遜於同齡學生,成績不理想。

特徵

1在聽寫的測驗中常常做得很差或不寫

2閱讀時總是一個字一個字讀或經常停頓

3閱讀時有許多字不會讀或不認得,學過的字常常不會讀

4書寫的能力比口語表達差

5書寫字形大小比例不一

6重組句子有困難

7經常混淆同音字的意義,經常混淆形狀相似字的意義

8抄寫或串字許多錯誤或做得很差

9經常不理解字在詞中的意思

10不大理解語詞在句子中的意思

11有許多字不會,用符號,圖像或口語代替或不寫

12說話的組織能力差

13很難理解別人的說話

中文  

1經常混淆方向(上下、左右、角度及方向)

2寫出界或比例不對

3跟筆順或秩序有困難

4抓筆很大力或無力

5抄寫有許多錯誤且重覆出現

6.寫得非常慢

Monday, July 16, 2012

ILAUGH社交思考模式

啟動溝通 (Initiation of Communication)
「啟動溝通」是指人運用其語言技巧去尋求協助、提問資料或與人展開話題。一個學生能流暢地講述他的喜好或興趣,但並不代表他能向別人表示他需要協助。
運用眼睛及腦袋聆聽( Listening With Eyes and Brain )
大部份有社交認知障礙的人士都出現有聆聽理解的困難。其實聆聽不單只是接受聲音的訊息,它亦需要將我們所看到的事情統合在一起,才能領悟出訊息中的深層意思;又或是當我們未能清楚聆聽說話內容時,透過我們所看到的,而作出合理的推測。
推敲別人說話的意思(Abstract and Inferential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
有效的理解是需要我們認知到大部份的語言都不單只有字面上的意思。我們需要彈性地作出合理的推測,或者分析那些說話是在那一個場合出現,才能夠全面詮釋訊息中真正表達的意思。抽象及推論的意思都是微妙地隱藏在語言性或非語言性的溝通當中。從幼兒到中學階段,不論社交或學習上的訊息亦演變得越來越抽象,而我們亦不斷地建立對訊息的分析能力。詮釋語言一方面需要我們作合理的估計,而另一方面,亦取決我們能否對某人的認識,了解他的想法和意思。
了解別人的想法和立場(Understanding Perspective )
「想法透視」是指我們對自己或別人的感受、想法、信念、經驗、動機及意圖的瞭解能力,我們一般都是從成長的過程中直接獲得此技巧。大部份四至六歲的兒童對想法透視已有鞏固的基礎,而隨著成長,我們對想法透視的知識及技巧亦趨成熟。一個人能否參與社交或學習小組,或是分析一些需要理解別人想法的資料,如:閱讀理解、歷史、社會科學等,有否具備透視別人想法的能力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這亦是診斷一個人是否有社交障礙的重要元素。
完整分析 (Gestalt Processing / Getting The Big Picture)
資訊是透過概念中傳遞出來,而並非出於事實。在對話中,參與者需要憑直覺判斷討論內容的背後概念。當閱讀時,讀者需要依據篇章的整體意思,而並非只靠其中的某幾個事實去理解內容。「概念處理」是瞭解社交及學術資訊的另一重要元素。此外,對於處理概念出現問題的人,亦同時會衍生出組織策略的困難。
幽默感與人際關係(Humor and Human Relatedness )
大部份有社交認知障礙的人,其實都有一份良好的幽默感,但他們經常因為未能掌握與人成功交往的微妙技巧而變得焦慮。作為教育工作者或家長,在與他們相處時都龐給予同情及運用幽默感,以減輕他們所經歷到的焦慮。同時,他們很多時候都未能恰當地運用幽默,所以我們更需要直接地教授這個題目。



Friday, July 13, 2012

快樂王子(The Happy Prince)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在1888年的童話集作品。

童話集中包含的其他故事:

〈夜鶯與玫瑰〉
〈自私的巨人〉
〈忠實的朋友〉
〈非凡的炮竹〉

Thursday, July 12, 2012

Monday, July 09, 2012

魚龍(ichthyosaur)

魚龍是自我(Ego)的德文(Ich),解作原始慾望。

Monday, July 02, 2012

評估調適(Assessment Accommodation)

1加時

2試卷的特別編排

3作答形式的特別安排

4讀卷/使用電腦讀屏器(screen reader)/查問字詞讀音

5其他輔助儀器

6試場內的額外協助

7節略版試卷(abridged question papers)

Sunday, July 01, 2012

謠言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Rumor)

1947年,社會學家艾爾伯特(Gordon Allport)在《謠言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Rumor)中提到未經證實的事情由三個角度扭曲:
1簡化(leveling),即忽略部分事實;
2強化(sharpening),即放大企圖與特色;
3同化(assimilation),即經過內部修整,最後成為共同認同的故事情節。

Saturday, June 30, 2012

文化微節奏(cultural microrhythms)

1974年,美國心理學家康登(William S. Condon) 提出文化微節奏(cultural microrhythms),指人際互動間會形成微妙節奏,無論動作、語言都會互相調和。由於推銷員有較強的情緒感染力,往往能主導人際互動間的微節奏。

Friday, June 29, 2012

你有多了解你的另一半?(How Well Do You Know Your Partner?)

成功的婚姻最重要的一項特徵是夫妻間也有良好的友誼。你了解你另一半的內心世界嗎?下面這個小測驗將告訴你答案。

1.我能說出另一半最好朋友的姓名。 是 否

2.我能說出另一半目前面臨的壓力。 是 否

3.我能告訴你最近有誰曾激怒我的另一半。 是 否

4.我能說出另一半的夢想。 是 否

5.我可以告訴你我的另一半的人生哲學。 是 否

6.我可以說出另一半討厭的親戚。 是 否

7.我覺得另一半很了解我。 是 否

8.當我們分開時,我會非常地想他/她。 是 否

9.我常常深情地撫摸或吻我的另一半。 是 否

10.我的另一半對我非常尊重。 是 否

11.我們的關係可以感受到熱情在其中。 是 否

12.我們的愛情依舊存在著浪漫。 是 存

13.我的另一半會感謝我對兩人關係的付出。 是 否

14.總體而言,我的另一半喜歡我的個性。 是 否

15.我很滿意我們的性生活。 是 否

16.我的另一半下班後會很高興看到我。 是 否

17.我的另一半也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們中的一個。 是 否

18.我們喜歡跟對方聊天說話。 是 否

19.我們在討論時有良好、頻繁的互動。 是 否

20.即使我們意見不同,我的另一半也會仔細聆聽。 是 否

21.我的另一半通常對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是 否

22.我們通常能在價值觀跟生活的目標上配合良好。 是 否


計分:每回答一次「是」就得一分。

15分以上:恭喜你!你的親密關係很穩固。

8到14分:這是你親密關係的關鍵時刻。你的親密關係具有一定的基礎,但也有一些可能產生裂隙的地方需要注意。

7分以下:你的親密關係有嚴重的問題。如果你還在意這段關係,你必須尋求幫助來解決問題。

Monday, June 25, 2012

〈小藍狗〉(Blue's Clues)

美國教育學家帕馬(Edward L. Palmer)利用分心器(distracter),發現〈小藍狗〉比〈芝麻街〉(Sesame Street)更適合幼兒學習。


1定著(stickiness)

2重複 (repetition)
3鍾斯效應(James Earl Jones Effect)

Friday, June 22, 2012

依撒意亞55:8(Isaiah)

因為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上主的斷語(55:8)
For my thoughts are not your thoughts, or your ways my ways, says the Lord.

Monday, June 18, 2012

馬提諾斯‧卡布拉(Martianus Capella)

馬提諾斯‧卡布拉提出liberal arts。

三學,拉丁文trivium,意為「三條道路」, 是歐洲中世紀大學首先要教授的三門學科:語法(grammar)、邏輯(logic)和修辭(rhetoric),構成中世紀Liberal arts的基礎,為進一步學習四藝做準備。


四術,拉丁文quadrivium,意為「四條道路」,指中世紀歐洲大學繼三學之後所教的四門學科科:算術(arithmetic)、幾何(geometry)、 音樂(music)及天文(astronomy),以完成Liberal arts及可以進一步學習哲學和神學。

Friday, June 15, 2012

Liberal Arts

Liberal 的拉丁字liberales,字根是liber,有書籍(library 由此而來)或自由之意。

芝加哥大學哲學教授丕頻(Robert Pippin) 說,1375 年,liberal arts 一詞第一次在英文中出現, 同時也是liberal 一字首次出現,其意是指「值得自由人學習的科目」。(Robert Pippin , "Liberation and the Liberal Arts", The Aims of Education Address 2000,芝加哥大學。)

Monday, June 11, 2012

150法則(The Rule of 150)

1993年,英國演化心理學家鄧巴(Robin Dunbar)提出150法則。

鄧巴在研究中指出,此一法則與人腦進化程度有關,若個體的社交網路很大、經常必須連繫的人過多,人腦智力的負擔得隨之有級數的變化才能應付。Robin Dunbar為此實驗提出了一個數學模型,以物種本身的大腦新皮質相對腦的比例,計算出該物種所能擁有的活動群體之最大值,而輸入的是現代人類的比例時,得到的數值為147.8,約等於150。

150法則中的150代表個體能夠與周圍其他人維持正常往來的社交關係(social relationship)的理論最大值,當群體數目大於150,若想繼續保有如150以下的穩定關係,個體就必須想更多方式、花更多時間來維持群體內凝聚。換一種角度來看,只要能夠將具有關係的人群數目控制在150人以下,個體之於人群便能獲得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換句話說當一個群體的人數超過了150後,群體對個體的影響力將會下降。

Friday, June 08, 2012

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

創意產業是一種跨領域融合的文化產業,不同專業領域整合的平台,結合藝術、科技、心理學等等,在美國賣座電影《反斗奇兵》(Toy Story, Pixar)和《史力加》(Shrek, Dreamwork)製作當中,都應用了由心理學家湯金斯( Silvan Tomkins)與他的學生艾克曼(Paul Ekman )所發明的「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

而在香港,創意香港提出7個策略範疇:


a) 培育創意人才,讓他們成為發展本地創意經濟的中流砥柱;

b) 促進創意企業成立和發展;

c) 製造對創新和創意的需求,並擴大創意產業的本地市場規模;

d) 在內地和海外推廣本地創意產業,協助業界開拓外地市場;

e) 在社會上營造創意氛圍;

f) 在本土凝聚創意產業群組,以產生協作效應和促進交流;以及

g) 推廣香港成為亞洲創意之都。

創意產業不是一種跨領域融合的文化產業,只淪為一個口號……

Monday, June 04, 2012

微表情(Micro expression)

微表情是艾克曼的另一個重要成果。

微表情最短可持續1/25秒,雖然微表情可能只持續一瞬間,但很容易暴露情緒。

將面部編碼與微表情相結合,正好可以用來測謊。

Friday, June 01, 2012

面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FACS)

1972年,美國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提出基本情感。
1978年,艾克曼提出面部動作編碼系統。
人臉部的肌肉有43塊,可以組合出1萬多種表情,其中3000種具有情感意義。
艾克曼根據人臉解剖學特點,將其劃分成若干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運動單元(AU),比如第12號AU包括兩塊顴肌,第6號AU則是眼外側的輪匝肌。
分析這些運動單元的運動特征及其所控制的主要區域以及與之相關的表情,就能得出面部表情的標準運動。面部編碼對表情的捕捉準確率高達90%。

Thursday, May 31, 2012

10個求職面試中的不當言行(10 Inapproriate Things Said during Job Interviews)

過度分享個人信息已經成為求職時的一大錯誤做法。
2010年,紐約就業指導羅伊科恩(Roy Cohen)在《華爾街專業人士生存指南》(The Wall Street Professional's Survival Guide)提出10過度分享個人信息的例子

1期望雇主能夠容忍自己面臨著的問題
2在面試中提出重大的人格缺陷﹐尤其是當它們涉及人身傷害3面試過程中任何程度的挑逗(無論是暗示還是明示)都絕不應該發生
4提供超出面試範圍的信息可能會讓他們質疑你是否適合工作
5談話偏離了應聘者是否勝任工作的主題
6在面試當中詆毀他人
7舉止奇怪和不專業8提及那些粗野的﹑具有爭議的實際事例和經驗
9身體過分暴露
10在面試中提及朋友或親人的去世

Monday, May 28, 2012

語文遮蔽效應(Verbal overshadowing effect, VOE)

1990年,美國心理學家修勒(Jonathan Schooler)的實驗,指出語文化描述對非語言認知的阻礙效應。

人類大腦左半球以語言思考,右半球以圖像思考。當您運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一副臉孔時,你的視覺記憶會遭到排擠移除,你的思維從右腦轉向左腦。因此當你第二度面對臉孔時,喚起的記憶是你對容貌的語文描述,而不是視覺意象。

Friday, May 25, 2012

郝德森(Liam Hudson)

1965年,英國心理學家郝德森的英國學童研究中,提出了一道想像力的問題:
寫出磚塊的用途,愈多愈好。



Monday, May 21, 2012

約翰·巴赫(John A. Bargh)

199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巴赫的預先設定實驗(Priming experience),研究潛意識。

實驗要求紐西蘭大學的學生先做句子重組測驗。第一組大學生拿到的測驗是以「好勝」(aggressively)、「魯莽」(rude)和「侵擾」(interrupt)等字彙為主題。第二組大學生拿到「尊重」(respect)、「體貼」(considerate)、和「有禮」(polite)等字彙的測驗。這兩組求字彙的用意是讓受試者運用這些字彙建構句子,藉此促發他們對「有禮」或「魯莽」的思維。
大學生完成句子重組測驗後,需要通過長廊到一間實驗室,接受下一項測驗。他們抵達實驗室時,看見實驗負責人在門前和一名預先安排的人員交談。
結果,第一組大學生的平均等待時間是大約5分鐘;第二組大學生的平均等待時間是大約10分鐘,佔82%,原因是實驗設定在10分鐘完成

Friday, May 18, 2012

幸福婚姻7守則(The Seven Principles of Making Marriage Work)

1999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在華盛頓大學的愛情實驗室(Love lab)研究,提出幸福婚姻7守則(The Seven Principles of Making Marriage Work)。

幸福婚姻7守則
1分享內心世界(Enhance Your Love Maps)
2培養愛慕情誼(Nurture Your Fondness and Admiration)
3小地方互相關懷(Turn Toward Each Other Instead of Away)
4接受另一半的影響(Let Your Partner Influence You)
5學習衝突新解(Solve Your Solvable Problems)
6與永久問題和平共處(Overcome Gridlock)
7創造共同的人生意義(Create Shared Meaning)

Monday, May 14, 2012

提摩西.威爾森(Timothy Wilson)

2002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威爾森在《自己就是陌生人》(Strangers to Ourselves)指出:「心智運作的效率若要達到最高水平,就必須將一大部分高層次的複雜思緒託付給潛意識;就如同當代噴射客機能夠仰賴自動化飛航系統,盡量減少人為的、『有意識的』駕駛動作。對於衡量處境、警示危險、設定目標與發起行動,『適應潛意識』都獨擅勝場,方法巧妙,效率卓越。」

Friday, May 11, 2012

學券制(Voucher)

1955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在《經濟學和公共利益》提出學券制。
學券制的出現背景是社會普遍對教育不滿意,如學生的學習和成效不理想,但是政府作為整體教育開支的主要來源,卻不能輕易實施任何教育政策,作為家長的,也不能左右學校的教育模式,令人感到學校好像是在閉門做車,有山頭主意的感覺,更甚的是如果學校辦得不好,政府和家長也不能輕易迫學校改革,但是資助還是的繼續。
佛利民於是建議,政府對每個學生發出學券,讓學生家長去選擇他們覺得對自己子女學習最理想的學校就讀,而學校便拿著學券向政府取回等同政府對每個學生的資助金額,學校更可以向家長收取額外的收費。

Monday, May 07, 2012

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IEP)

每個障礙學生應擁有一份書面的個別化教育計畫,以符合該生的特別需求。

1975年,美國通過《94-142公法》,即「全體障礙兒童教育法案」(The Educa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 of 1975, EAHCA)。

1廣泛進行障礙兒童的篩選與確認的工作;
2估計障礙學生的人數,避免錯估或高估;
3確保3-21 歲障礙兒童得到免費而適當的公共教育(free appropriate public education);
4確保所有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方案之提供(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5確保障礙兒童所接受的教育過程為完整連續性的學習情境;
6確保提供障礙兒童最少限制的學習環境(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
7確保執行非歧視性的測驗與評量;
8確保障礙兒童及其父母相關的權益,如對家長、學生和相關服務人員之訴訟程序保障(due-process safeguards);
9確保以機密性過程處理障礙兒童的個人資料                 

Friday, May 04, 2012

數學能力

請看看下列數字,並大聲地唸出來:4、8、5、3、9、7、6。
好,現在轉過頭去,花二十秒把這串數字背起來,再大聲說出來。
你若是中國人,幾乎每次都可答對。
然而,如果你是以英語為母語者,正確無誤說出來的機率約是一半。為什麼呢?

在人類大腦中,負責語文訊息短暫儲存的聲韻迴路部門,對聲韻和語言訊息的保留大約是兩秒。
因此,我們在兩秒內複誦的訊息都很容易記起來。
由於中文數字的發音非常簡短,在兩秒內就可念完4、8、5、3、9、7、6這串數字,但以英語為母語者,常常說一個數字就要耗掉一、兩秒。

中文、日文、韓文的數字說法都很有規則,而且合乎邏輯,如中文的二位數「十一」、「十二」、「二十四」,都是先說十位數,再加上個位數。

相形之下,西方語言和亞洲語言的數字命名系統有很大的不同。例如「14」、「16」的英文是:「fourteen」、「sixteen」。「11」、「12」的說法是:「eleven」、「twelve」。雖然大於二十的數字,英文會照一定的規則,先說十位數,再說個位數,如「twenty-one」(21)、「twenty-two」(22),但十一至十九的數字,我們又倒過來,先說個位數,再說十位數,如「fourteen」(14)、「seventeen」(17)。可見英文的數字命名系統很不規則。

因此,亞洲兒童學算術要比美國小孩快。

一般四歲大的中國兒童就能從一數到四十,而同年齡的美國小孩則只能數到十五,大多數的孩子要到五歲,才能數到四十。

換言之,以基本數學能力而言,美國小孩要比中國孩子落後一年。

Tuesday, May 01, 2012

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紐約客雜誌作家
《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 2000)
《決斷2秒間》(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 2005)
《異數》(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2008)

Monday, April 30, 2012

不確定的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UAI)

荷蘭社會心理學家霍夫斯泰德在管理IBM期間,發表了霍夫斯泰德文化面理論(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指出在不確定的避免中,香港排行49。
香港屬於最能忍受不確定的城市。

Friday, April 27, 2012

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

1965年,荷蘭社會心理學家霍夫斯泰德在管理IBM期間,發表了霍夫斯泰德文化面理論(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主要談及不同國家的文化異同如何影響管理層的決策。

1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 (Individualism, IDV)
指在一個國家中,人們是喜歡作為單一個人,或是作為團體成員的程度。

2不確定的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UAI):
一個國家的人們偏好結構化基於非結構化情境的程度

3男性或女性文化(Masculinity, MAS)
指重視自信、獲取金錢和物質,強調競爭。

4長程或短程導向(Long term orientation, LTO)
在長期導向的文化中,人們重視未來,並且崇尚節約與永續。而短期導向重視過去與現在,並且尊重傳統,與強調社會義務。

5權力距離 (Power distance index, PDI):
用來衡量一個社會對於機構與組織中權力分配得不平等所能接受的程度。

Wednesday, April 25, 2012

釘樁法(peg method)

ONE is a BUN 
TWO is a SHOE
THREE is a TREE
FOUR is a DOOR
FIVE is a HIVE
SIX is STICKS
SEVEN is HEAVEN
EIGHT is a GATE
NINE is a WINE
TEN is a HEN

Monday, April 23, 2012

大公書信(Catholic Epistles)

8卷
1希伯來書 Hebrews
2雅各伯書 James
3伯多祿前書 1 Peter
4伯多祿後書 2 Peter
5若望一書 1 John
6若望二書 2 John
7若望三書 3 John
8猶達書 Jude

Friday, April 20, 2012

保祿書信(Pauline epistles)

13卷
A給教會(9卷)
1羅馬書 Roman
2格林多前書 1 Corinthians
3格林多後書 2 Corinthians
4迦拉達書 Galatians
5厄弗所書 Ephesians
6斐理伯書 Philippians
7哥羅森書 Colossians
8得撒洛尼前書 1Thessalonians
9得撒洛尼後書 2Thessalonians
B給個人(4卷)
1弟茂德前書 1Timothy
2弟茂德後書 2Timothy
3弟鐸書 Titus
4費肋孟書 Philemon

Monday, April 16, 2012

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 Acts)

共 28 章
1伯多祿事錄(1-12)
2保祿事錄(13-28)

Friday, April 13, 2012

煙草依賴測試(Tobacco Dependence Screener, TDS)

1. 你每天一覺醒來後多久才吸第一支
5分鐘 3分
6至30分鐘內 2分
31至60分鐘內 1分
60分鐘後 0分

2. 當你第處非吸煙區內(如商場、地鐵或升降機內),會否感到難以控制自己不吸煙?
會 1分
不會 0分

3. 你覺得那一支煙最難放棄?
早上的第一支 1分
其他  0分

4. 在起床後數小時內你吸煙次數會否較其他時間頻密?
會 1分
不會 0分

5. 當你患病至大部分時間臥床時,你會否吸煙?
會 1分
不會 0分

6. 你每日吸多少支煙?
31支或以上 3分
21-30支  2分
11-20支  1分
10支或以下 0分

尼古丁依賴程度及戒煙忠告

0-3分
 較輕 - 你對尼古丁的依賴並不算嚴重,只要使用有效的戒煙方法,你應該可以成功戒煙。
 
4-5分
 中等 - 你已開始對尼古丁有依賴,但依然有機會自行戒煙,只要下定決心,並使用有效的戒煙方法,你一定可以成功戒煙。

6-10分
 偏高 - 你對尼古丁已經非常依賴。在未引發與吸煙相關的疾病前,請即從速戒煙。

Sunday, April 08, 2012

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 AT)

亞歷山大技巧是一種徒手引導技巧,幫助您提升身體自我偵測的能力,發現並學會自我放鬆不當肌肉緊張的方法,逐步透過肌肉骨骼架構的調整,達到改善不良姿勢習慣,進而提升肢體協調性的目的,重新打造舒適自在的身心。

若能學會正確使用身體的方法,便可根本改善身體不適的症狀、有效消除疲勞、減輕許多因壓力造成的症狀,進而提升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亞歷山大技巧的原則與操作方法

1 基礎控制(Primary control)

2 克制習慣反應 (Inhibition)

3 理性意識引導原則(Directions)

學習亞歷山大技巧的名人:

基努李維、羅賓威廉斯、威廉赫特、茱莉亞安德魯斯、保羅紐曼

Friday, April 06, 2012

聖保祿(St. Paul)

保祿原名為「掃祿」(Saul),他是一位虔誠的猶太人,深研猶太經卷,善於編織帳幔,並以此維生。他最初憎恨和迫害基督徒,認為他們是異端。 一天,他前往大馬士革逮捕基督徒,途中被強光擊倒地上,他聽見有聲音說:「迫害基督徒就是迫害耶穌!」隨後,他皈依成為基督徒,取名為「保祿」。

掃祿,也即是保祿。(宗13:9)

在多元文化的地區長大的他,精通多種語言,並擁有羅馬公民的身份,但身體不十分健康。他被召選為宗徒,四出福傳,特別是向非猶太人,期間忍受無數苦勞。最後,他被解送到羅馬,並在那裏致命。

弟兄們,我告訴你們;我所宣講的福音,並不是由人而來的,因為,我不是由人得來的,也不是由人學來的,而是由耶穌基督的啟示得來的。

你們一定聽說過,我從前尚在猶太教中的行動:我怎樣激烈地迫害過天主的教會,竭力想把她消滅;我在猶太教中比我本族許多同年的人更為急進,對我祖先的傳授更富於熱忱。

但是從母胎中已選拔我,以恩寵召叫我的天主,卻決意將他的聖子啟示給我,叫我在異民中傳揚他。 (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1:11-16)

Monday, April 02, 2012

聖路加 (St. Luke)

路加原是一位醫生,生於非基督徒的家庭,皈依後跟隨保祿宗徒到處傳教,保祿被禁在羅馬時,只有他陪伴著(哥4:10-14,費24,弟後4:11)。
路加福音被稱為:「貧苦人的福音」、「罪人的福音」,特別對耶穌的童年史加以述說,也特顯基督對罪人的寬仁及關懷貧困者。

Saturday, March 31, 2012

聖辣法耳(St. Raphael)

聖辣法耳,意謂「天主醫治」。

他曾在多俾亞的旅途中照顧和保護他(5-12)

Friday, March 30, 2012

聖加俾額爾(St. Gabriel)

聖加俾額爾,意謂:「天主的人」或「天主的力量」。

在舊約中,他曾給達尼爾先知解釋 異象(8:15, 16; 9:21-27)

在新約中,他給匝加利亞預報若翰誕生(1:11-20),又給童貞瑪利亞預報救主降生(1:26-38)

Monday, March 26, 2012

聖彌額爾(St. Michael)


聖彌額爾,意謂:「誰如天主」。

在聖經中,他是保護以色列子民的總領天使(10:13, 21; 12:1)

他曾戰勝代表魔鬼的大龍,即遠古的蛇和牠的使者(12:7)

教會尊他為新約子民的護守天使。

Friday, March 23, 2012

聖瑪弟亞(馬提亞, St. Matthias)

按宗徒大事錄所載:瑪弟亞由聖神經宗徒們所選拔,以補猶達斯之缺,而榮列十二位宗徒之一,作主復活的見證人(1:15-26)

相傳聖瑪弟亞在巴力斯坦,及卡帕多細雅等地,傳揚福音;後在耶路撒冷被石頭砸死,為主殉道。

Monday, March 19, 2012

猶達斯(猶大, Judas)

瑪竇福音說當耶穌被定罪了以後,猶達斯後悔了(27:3)

猶達斯要求祭司收回銀幣並放過耶穌,但不獲接納。結果猶達斯自殺而死(27:5)

Friday, March 16, 2012

聖雅各伯(雅各, St. James, son of Alphaeus)

雅各伯是阿耳斐之子,稱次雅各伯,是基督的堂兄弟。
在基督被釘十字架時,他與瑪利亞瑪達肋納,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和其他婦女,都在十字架下(15:40)
他曾親見復活主的顯現(格前15:7)
他是當時猶太基督徒的領袖(1:19;宗21:18),且是耶路撒冷教會首任主教,與伯多祿和若望,同被稱為教會柱(2:9);又曾與伯多祿一起主持過宗徒會議,免除割損禮(15:6-29);並寫過書信(雅各伯書);聖人生活嚴謹,使許多猶太人,歸信主。
公元62年,相傳他從聖殿頂上,被推下,或被石頭砸死榮獲殉道榮冠。

Monday, March 12, 2012

聖西滿 (西門, St. Simon)

西滿之名,列於宗徒名單中的第十一位。生平不詳,僅知他生於加納(瑪10:4;谷3:18),號稱「熱誠者」(路6:15;宗1:13)

相傳聖西滿曾往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傳揚福音;後與聖猶達一起,到波斯傳教,一同殉道

Friday, March 09, 2012

聖巴爾多祿茂 (巴多羅買, St. Bartholomew)

巴爾多祿茂又名納塔乃耳,加納人,由斐理伯宗徒介紹給耶穌,是十二宗徒之一;耶穌稱他心中毫無詭詐(若1:45-49)。

耶穌復活後,在提庇黎雅海邊顯現時,巴爾多祿茂亦在場(若21:1-14)。


相傳他在主升天後,往阿拉伯、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後來又到了亞美尼亞宣講福音,並在那裡,被剝皮斬首,光榮殉道。
聖人是亞美尼亞的主保。

Monday, March 05, 2012

聖瑪竇 (馬太, St. Matthew)

瑪竇又名肋未 (2:14,路5:27) ,原是一個稅吏 (10:3;稅吏是猶太人所歧視的人)。耶穌開始傳教時召叫了他為宗徒 (9:9)

耶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他跟隨耶穌後,在家中設宴 (5:29),耶穌就在這筵席上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叫義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
《瑪竇福音》的作者是宗徒瑪竇。

Friday, March 02, 2012

聖若望 (約翰, St. John)

若望是戴伯德的兒子,雅各伯 (James) 宗徒的兄弟,他的家庭是以捕漁為生,父親還僱有工人。若望曾是若翰洗者 (John the Baptist) 的門徒,後來耶穌召叫他作宗徒。
 
在福音的記載裏稱若望為「主所鍾愛的門徒」,又因他的激烈個性,也被稱為「雷霆之子」。耶穌在數次重要事件中(復活雅依洛的女兒、在大博爾山顯聖容、在山園憂苦祈禱),只帶了三個門徒伴隨,其中一個便是若望。
 
雖然眾多宗徒在耶穌被捕時各自逃散,但若望一直跟隨著主,直至十字架下,受苦中的耶穌更把自己的母親託給他照顧。耶穌復活的消息傳出後,他是第一個跑到空墳的門徒,進去一看便相信了;復活的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顯現給宗徒時,也是若望首先認出祂。
 
聖神降臨後,若望曾為了宣講耶穌基督是主而與伯多祿一同被捕入獄,起初他在耶路撒冷的教會工作,保祿宗徒曾在書信中稱雅各伯,伯多祿和若望為「教會的柱石」,及後若望前往小亞細亞一帶福傳,是唯一不以流血殉道的方式去世的宗徒。
 
他撰寫了《若望福音》、《若望信書》及《默示錄》,在這些著作中,他寫著:「天主是愛!...... 我們應彼此相愛!」

Wednesday, February 29, 2012

聖雅各伯(雅各, St. James)

聖雅各伯,傳統上稱大雅各伯,是載伯德的兒子,與弟弟若望原是加里肋亞海邊的漁夫,同被耶穌召為宗徒(瑪4:21-22;谷1:19-20;路5:1-11)。他們的母親曾請求主給她的兒子:雅各伯及若望,坐在主的左右,主卻回答說:「我的爵,你們固然要飲,但坐在右邊或左邊,不是我可以給的,而是我父給誰預備了,就給誰。」(瑪20:20-24;谷10:35-45)

耶穌常帶同雅各伯、伯多祿和若望一起;他們目睹耶穌復活雅依洛的女兒(谷5:21-43;路8:40-56);耶穌榮顯聖容(瑪17:1-3;谷9:2-13;路9:28-36)和山園祈禱(瑪26:36-46;谷14:32-33)。
聖人約於44年被黑落德殺害,是宗徒中首先殉道的。
在那個時期,黑落德已下手磨難教會中的一些人, 用劍殺了若望的哥哥雅各伯。(宗12:2)

相傳他在殉道前,曾到過西班牙傳教,故他在西班牙,備受敬禮。

Tuesday, February 28, 2012

聖安德肋(安得烈, St. Andrew)

聖安德肋,有「男子氣概」之意,是耶穌十二位宗徒之一,是伯多祿的哥哥。

和伯多祿一樣,他也是加里肋亞貝特達村的漁夫。他最初是聖若翰洗者的門徒,後來成為第一批被耶穌召叫的門徒(若1:40;6:8-9;12:20-22)。

傳說他在尼魯王統治時在厄齊亞的巴達斯被釘死在X形的十字架上。聖安德肋是蘇格蘭的特別主保。他被列為在感恩祭中紀念的聖人之一。

Monday, February 27, 2012

聖斐理伯(腓力, St. Philip)



斐理伯是貝特賽達人,原為若翰的門徒,後被耶穌召叫,遂跟隨了耶穌;他又把納塔乃耳引見給耶穌(若1:43-51);在增餅奇蹟中,耶穌曾問他:「我們從那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若6:4-7)他曾引薦希臘人去拜見耶穌(若12:20-22);又在晚餐廳中,他對耶穌說:「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若14:8

相傳他於聖神降臨後,到小亞細亞傳揚福音,在多米先皇教難時,被倒釘十字架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