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1, 2016

暴露與反應抑制法(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ERP)

1966年,Victor Meyer是最早有效運用延長暴露法之行為治療策略於強迫症患者,之後經過不同學者多年的研究證實暴露及不反應法至少可達60-80%的療效,比單一藥物治療及傳統精神動力心理治療來的有效且其效果可延續數年。

Friday, October 28, 2016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

應用行為分析是以科學的方法研究行為,重點在量度及觀察,通過收集客觀數據確定行為的轉變。
應用行為分析是把行為分析的原則應用到現實情況上,如痛楚及戒毒治療、組織行為管理、動物訓練、大腦及脊髓創傷、飲食失調、特殊及正規教育等。

Monday, October 24, 2016

接納與承諾治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

接納與承諾治療法,是一種用在心理治療的臨床行為分析(clinical behavior analysis, CBA))形式。
接納與承諾療法是一個有實證基礎的心理介入法,使用不同的接納(acceptance)與正念(mindfulness)策略,以及承諾(commitment)與行為改變策略(behavior-change strategies),用來增進心理彈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接納與承諾療法取向一開始稱為(心理的)廣泛距離化(comprehensive distancing)。
在1980年代後期,由Steven C. Hayes、Kelly G. Wilson與Kirk Strosahl所發展出來的。

Friday, October 21, 2016

辯證行為治療法

1正念禪修的技巧 (mindfulness skills)
2妥善地處埋自己的情緒 (emotion regulation skills)          
3有效地處埋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 skills)
4接受現實及忍耐情緒上的困擾 (distress tolerance skills)

Monday, October 17, 2016

辯證行為治療法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辯證行為治療法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是由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一位著名心理學教授瑪莎.林納涵( Dr. Marsha Linehan)所建立, 是認知行為治療法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的其中一種。

 「辯證(Dialectical)」出自古典哲學,代表一種不斷在辯論發展的狀態。例如,對某個議題的主張視為「正」,另外形成與「正」所對立的「反」之主張,辯證的過程便是在兩個極端中間尋求「合」,將兩種極端中值得保留的部分融為一體,且試圖分析解決兩者矛盾之處。如此的「合」隨後形成下個辯證循環的「正」主張,因此「真理」即是在不同時空下、不同人之間交互整合、邁向中庸之道的歷程,而非在任一極端、不可動搖的事實。

辯證行為療法能有效地幫助患者處理他們的情緒, 減少憤怒,停止自殺及自殘行為,及克服酗酒和厭食症等行為。相對其他心理治療,辯證行為療法亦能更有效地減少患者使用急症室的次數。此外, 辯證行為療法對青年自殺傾向, 藥物濫用, 暴食症, 家庭暴力, 及長者抑鬱症都有治療功效。

Friday, October 14, 2016

認知行為治療

  1. 接納與承諾治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2.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 活化行為(Behavioral activation)
  4. 行為治療(Behavior therapy)
  5. 行為分析(Clinical behavior analysis)
  6. 認知分析治療(Cognitive analytic therapy)
  7. 認知治療(Cognitive therapy)
  8. 慈悲焦點治療(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
  9. Contingency management
  10.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11. Direct therapeutic exposure
  12. 暴露與反應抑制法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13. 功能分析治療法(Functional analytic psychotherapy)
  14. 習慣反向訓練(Habit reversal training)
  15. Method of levels
  16. 正念認知治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17. 多重模式治療Multimodal therapy
  18. 延長暴露治療Prolonged exposure therapy
  19.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20. 現實治療法Reality therapy
  21. 預防復發治療Relapse prevention
  22. 圖式治療Schema therapy
  23. Social skills training
  24. 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Monday, October 10, 2016

四種氣質(Four temperaments)

四種氣質,源自於古希臘的性格分類,根據體液學說所提出,他們認為人體由四種液體組成,分別是--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這四種液體,平衡發展時,會形成各種人體功能;當體液不均衡時則會造成疾病。人的不同情緒也被認為與體液有關,根據每個人先天不同的體液比例,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Friday, October 07, 2016

體液學(Humorism)

體液學,起源於古希臘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體是由四種體液構成-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這四種體液對應到四種元素、四種氣質,四種體液在人體內失去平衡就會造成疾病,又稱為四體液學。

Monday, October 03, 2016

洛杉斯基博士(Alan Rozanski)

2015年,《生物行為醫學期刊》(Journal of Biobehavioral Medicine)發表的研究發現,當一個人感到生命有意義,覺得自己對別人而言是「有用的」,罹患心臟病、以及死亡風險都更低。

研究分析過去10篇文獻,對象包含13.6萬名美國人與日本人,平均年齡為67歲。追蹤7年後,超過1.45萬名研究對象死亡,其中4千人死於心臟病、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在研究期間擁有較高生活目標的人,死亡風險減少了20%,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也較低。

紐約市西奈山陸克羅斯福(Mount Sinai St. Luke's and Mount Sinai West)醫院洛杉斯基博士「擁有生活目標一直以來被視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它能帶來活力、積極和彈性。」

SOURCE: Purpose in Lif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 Meta-Analysi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Journal of Biobehavioral Medicine, news release, Dec. 3, 2015


Saturday, October 01, 2016

To find pleasure in the right things

The chief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teach young people to find pleasure in the right things. (PL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