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31, 2019

特殊教育需要 - 精神病患

由二零一七/一八學年開始,教育局為協助公營普通中、小學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而提供的「學習支援津貼」,將會涵蓋有精神病患的學生,以便學校有額外資源,在針對性層
面加強照顧這些學生在學習、社交、情緒和行為上的需要。
常見於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的精神病有焦慮症 、抑鬱症和強迫症等,當中亦有較嚴重的精神病,如思覺失調及鬱躁症。
學校須向教育局提供精神科醫生或衞生署/醫管局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為有關學生而作的診斷報告,並須檢視學生在學習、行為和情緒適應等各方面的表現,以決定其支援層級。
(教育局通函第126/2017號)

Monday, August 26, 2019

梅田正德 (Masanori Umeda)

1990年,日本設計師梅田正德 (Masanori Umeda) 為 Edra 所設計的 Rose 椅,是當代設計椅的經典。

Friday, August 23, 2019

宗教教學法及發展

1教理方法(doctrinal approach)
2宣講方法(kerygmatic approach)
3生活經驗為中心方法 (life-centered approach)
4「分享式基督徒生活反思」(shared Christian praxis)
5現象方法(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6語言類型方法(typological approach)
7教學方法(educational approach)

Monday, August 19, 2019

厄瑪烏教學法(Emmaus Pedagogy)

1生活經驗
2基督徒故事
3結合
4回應

Friday, August 16, 2019

匝加利亞「讚主曲」

匝加利亞「讚主曲」的主題在於歌頌天主對選民的仁慈與忠信,可分為二大部分:

1預報默西亞來臨的頌讚(路一68-75):

上主,以色列的天主應受讚美,因他眷顧救贖了自己的民族:
並在自己的僕人達味家中,為我們興起了大能的救主,
正如他藉歷代諸聖先知的口所說過的,
拯救我們脫離敵人和仇恨我們者的手。
他向我們的祖先施行仁慈,記憶起他自己的神聖盟約,
就是他向我們的祖宗亞巴郎所宣述的誓詞,
恩賜我們從敵人手中被救出以後,無恐無懼,
一生一世在他面前,以聖善和正義事奉他。

2說明洗者若翰的身分和使命(路一76-79):

至於你,小孩,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你要走在上主前面,為他預備道路。
為使他的百姓認識救恩,以獲得他們罪惡的寬宥:
這是出於我們天主的慈懷,使旭日由高天向我們照耀,
為光照那坐在黑暗和死影中的人,並引我們的腳步,走向和平的道路。

Monday, August 12, 2019

信仰發展階段(stages of faith development)

1直覺與投射式的信仰(Intuitive-Projective Faith)〔0至6歲左右〕

  人與生俱來,有自然與超然的直覺信念;是嬰兒與孩童時期的信念觀。這信念觀通常沒有甚 麼思想邏輯,像一幅幅不按次序的圖畫。弗勒指出教會的崇拜禮儀,不像家長所想象的,以為孩子「一竅不通」。其實,那些禮儀會對孩子引起深刻的印象,留下一幅幅長久不可磨滅的圖畫。

2童話與字面式的信仰(Mythic-Literal Faith)〔7至12歲之間〕

  這是直接接受知識的階段。不以分辨、分析為主,但開始了一生尋找合理性的知識,培養因果關係的思考。在這階段中,「說故事」是主要之傳遞信息的方式。這時候的孩子最喜歡知道關於那些屬於自己群體的「故事」。譬如「我們教會信甚麼?」「我們的主日學要有甚麼?」「我很喜歡去少年團契,因為是屬於我們的。」

3綜合認同群體式的信仰(Synthetic-Conventional Faith)〔12至18歲之間〕

  這是尷尬的階段。他一方面已培養認知、分辨、判斷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想打入同輩的圈子中,去認同群體的信念。有時連自己的信念、甚至父母所灌輸的信念,都會因為想要打入同輩的圈子而被擱置。這個時候,也是少年人最富好奇的階段,但又不敢太離群。根據弗勒的想法,這也是他最願意嘗試的時機。對基督教教育者來說,這是最困難的時機,但也是最容易的時機。最困難的時機,是因為要與少年人的同輩觀念相抗;最容易的時機,是因為若能使少年人看到信仰的真實性與實用性,他們就能完全接受指導。

4個人與反省式的信仰(Individuative-Reflective Faith)〔18歲以上〕

  這時,在人的成長中,他最重視個人信仰,對以前的信仰發出挑戰,尋找一生信仰的依據。但這也產生信仰上的幾種危機,如:太過理性的看信仰;或者對以前承襲的「二手信仰」產生抗拒心理;去尋求截然不同的信仰系統等。基督教教育者在這時期,尤其要敏感地收放適宜,盡量製造適當的空間使他成長。

5契合式的信仰(Conjunctive Faith)〔大多在30歲以上〕

  踏入中年時期,信徒開始期望整合信仰與生命,也接納人生的限制性,明白人生與事物的弔詭性。基督教教育者這時要面臨已經有了相當鞏固信仰系統的一群,因此,他可以公開討論方式,望能集思廣益,協助信徒不斷整合其信仰。

6普世化的信仰(Universalizing Faith)〔多數人不會達到〕

  信仰到了這階段,信徒已經找到使他接受事實的依據,對尖銳的理念保持中肯的態度。這時,他已是基督教教育者的靈友(soul-mate),能分擔改變世界的使命。

Friday, August 09, 2019

預防教育法

A教學方面
1學中取樂
2智慧教育
3維護學生
4以德服人
5以禮相待
6積極勵志
7決志準時
8絕不罵人
9建立信任

B輔導方面
1以心啟心
2友善開解
3爭取好感
4希望常存
5敏於時代
6增進技巧
7瞄向高處
8溫馨提示
9持之以恆
10聯繫家長
11優化支援

C紀律方面
1建立法治
2法治促成
3冷靜行事
4諒解學生
5善言無諦
6存異求同
7著重欣賞

D活動方面
1與眾同樂
2出席支持
3主動組織
4樂於參與

E更新方面
1自強不息
2自力更生
3自我調理
4自在逍遙

Monday, August 05, 2019

鮑思高神父的教育信念

1青年為寶
2愛心為重
3福音為鑑
4學校為家
5喜樂為懷

Friday, August 02, 2019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創辦於1636年,是從神學院開始的。原本是以訓練栽培傳道者為主軸的學校,在1912年以後,哈佛大學除了神學院繼續教授神學相關的課程外,其他院所課堂再也聽不到「耶穌」這兩個字了。

為甚麼會這樣?因為當時的校長James B. Conant,他非常認真地在考慮,想要把神學院廢除。因為整個社會都偏向於追求政治、經濟與科技。大家都認為信仰不再是社會的主流,只不過是生活無聊中需要點綴的另一種「社團」活動罷了。

到了1970年代的下半期,開始有人發現一件很重大的事,那就是為甚麼出身哈佛的高材生,往往是美國社會犯罪的領導風騷者?

在1982年開始,學校便從神學院聘請聖經學者,重新在神學院以外的院所開班授課,將耶穌介紹給學生們認識。

Cox教授開的第一堂課是「耶穌與道德生活」。而當Cox教授開課不久,教室就一再更換。學生人數從開始的幾十人,到現在每年的七、八百人;甚至還有來自外國的訪問學者、外交官、科學家,以及後博士班的科學研究人員等等,也紛紛前來聽課。

當人擁有更多世上的財富與權勢時,卻也發現到自己心靈的空洞是越來越大。

耶穌雖然在當時社會中,是一個很謙虛、很卑微的人,但他卻是人類歷史的帶領者。

《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


Thursday, August 01, 2019

德日進(1881年5月1日-1955年4月10日)

德日進(法語:皮埃爾·泰亞爾·德·夏爾丹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生於法國法國多姆山省,哲學家,神學家,古生物學家,天主教耶穌會神父。
1923年,德日進在中國工作多年,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